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就业促进工作的宣传提纲》的通知

  二、近年来上海促进就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促进就业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市的促进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探索建立了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政府都必然会将创造岗位、促进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多年建设“再就业工程”的基础上,从2000年起就以净增就业岗位为主要内容,致力于建立一个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2000-2002年,“净增10万就业岗位”计划连续三年被列入市府实事工程,通过一手抓就业岗位的开发,一手抓控制就业岗位的流失,在全市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连续三年都顺利完成了市府实事工程,三年共累计净增就业岗位35.09万个,其中非公经济组织成为净增就业岗位的主体,本市的失业、协保人员成为净增岗位的最大受益者。净增就业岗位计划的实施,不仅有效缓解了本市的就业总量矛盾,而且对提升政府形象、增强社会成员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市场化就业机制基本形成

  上海从1996年开始实施再就业工程,到2001年实现“下岗与失业”的并轨,再就业服务中心基本结束历史使命。五年来,上海累计有近百万下岗职工进出再就业服务中心,顺利完成了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而带来的大规模劳动力结构调整。劳动者按照《劳动法》要求进出企业的渠道已经疏通,能进能出的市场化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同时,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为劳动者走向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三)积极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本市一直把推进灵活就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许多方面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上海从1997年引进“非正规就业”概念,并结合上海转轨时期的特点予以改造和创新,规范了非正规就业从业范围,组建社区服务载体开展日常管理,制定了免费培训、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等配套政策,并为业主提供开业指导等服务,创造了非正规就业的“上海模式”。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非正规劳动组织1.69万户,已吸纳从业人员20多万人,其中70%为困难的失业人员、下岗协保人员。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