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宜昌市委关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

  (六)加快农村交通建设。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定额补助和统贷统还等政策,强化县、乡(镇)两级政府建设和管理农村公路的主体地位,把农村公路的养护逐步纳入各级政府的扶持范围。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到2010年,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636公里,新建通村硬化路9188公里。
  (七)切实解决好大中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市筹措资金15亿元,着力解决三峡库坝区移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纳入后期扶持或生活补助范围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原迁人口,扶持扶助20年,每人每年给予600元的扶持或补助资金。每年投入三峡库区产业项目发展基金不低于1亿元,重点解决移民就业难的问题。对三峡库区迁建学校和医疗机构给予适当补助,解决移民群众及其子女上学难和就医难问题。加快三峡库周交通建设,解决移民群众行路难问题。
  (八)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认真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制,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培训就业扶贫和搬迁扶贫等治本措施。到2010年,全市解决4万特困人口温饱问题, 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实施并完成558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搬迁1.5万人;基本消除贫困户居住的危房。
  二、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逐步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九)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007年基本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将其中难以再就业的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免费职业介绍和培训补贴等就业再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残疾人、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到2010年,帮助困难人员就业5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0万人。继续坚持每年扶持城区1000户贫困家庭子女培训、就业。
  (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到201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十一)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网络,确定一批规范、优质的就业培训机构,完善一批创业指导中心,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培训转移机制。以培养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以增强下岗失业人员职业转换、自主创业能力为着力点,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实施“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温暖工程”,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培训。“十一五”期间,全市组织城乡各类技能培训80万人次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万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35万人左右。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