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认真贯彻《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鼓励支持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全市重点抓好11个试点,各县市区分别抓好2至3个试点。
(六)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采取优惠财税措施,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积极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顿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安全。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七)开发多功能农业项目。在保障农业食品保障功能的同时,通过项目带动,积极开发拓展农业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民兴办的农家乐、休闲农(林)庄、田园景观等,要在土地批租和税费收取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八)加强水利建设。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抓好长江上百里堤防加固、宜昌城区防洪护岸、东风渠灌区节水改造、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当阳沮西泵站和百里洲泵站更新改造等在建水利工程。加大项目储备和向上争取力度。进一步抓好“民办公助”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全年完成500公里末级渠系改造和1万口抗旱水池的建设任务。积极创新机制,以产权为纽带,以协会为载体,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建设投工投劳。加强自动气象站等综合监测手段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建设,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九)加大国土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以三峡库区移土培肥二期工程、国家和省级高产农田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新增耕地6000亩、改造低产田4.5万亩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全年力争达到2.2亿元以上。加大本级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力度,确保全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目标,以县区资金整合为方式,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努力争取省级安排的粮食主产县建设标准农田、烟叶主产县建设基本烟田等项目资金,建设高产稳产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