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工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2005年,全省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基本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十五”达到12%,“十一五”达到15%。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水电、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
水电业:以国家实施“西电东送”为契机,加快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水电资源的滚动开发,建设溪洛渡、锦屏、瀑布沟等电站。积极鼓励省内用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等,开拓内部市场。近期争取东送120万千瓦,远期外送1000--2000万千瓦,建设国家水电能源基地。
电子信息业:重点发展数字化技术产品、宽带综合信息网络产品、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智能家电等主导产品,争取建成以软件、集成电路、元器件为基础的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机械冶金业:机械业以提高大型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国防装备的科技含量为重点,提升产品档次,建成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冶金业要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特种钢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加强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发新产品,建成我国重要的特种钢基地和钒钛等新材料基地。
医药化工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开发新药,发展医药生化制品,加快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天然气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等,建设国家天然气化工基地。
饮料食品业:以名酒、名烟、川菜、肉制品、绿色保健品等为拳头产品,扩大名品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建成国家饮料食品工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海螺沟、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西岭雪山、蜀南竹海、剑门蜀道、三里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旅游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旅游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抓好旅游商品开发。搞好旅游促销。创全国名牌,创世界级旅游产品,努力建成旅游大省。
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等传统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和要素市场,推进城市社区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和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第三产业增加值要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1--2个百分点。
(四)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川地域辽阔,发展条件和水平差异较大,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
成都平原地区是我省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地区,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及生物制品、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发挥好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2010年成都市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生物、水能、光热、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具备较好开发条件,发展潜力大。要重点抓好水电开发,提高特种钢生产水平,搞好钒钛、稀土综合利用,综合开发国土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尽快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