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广东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他们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全省在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约二千万人,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五百多万同胞中,广东籍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广东对外开放的最大优势。他们大胆利用这一优势,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仅“六五”期间广东就签订利用各种外资合同五点七九万宗,引进外资八十一点四七亿美元,与外商联合兴办企业三千多家;引进设备五十万台(套),生产(组装)线一千七百多条。开放几年,全省面貌大变。当然,在毗邻港澳,华侨众多这一点上,我们无法与广东相比。但我们毗邻广东,与广东有四万多公里的接壤线;而且在广东的湖南老乡很多,不下一百万人。广东能利用港澳搞“三来一补”,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广东搞“三来一补”。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做得不够的,总感到广东这个市场既可爱又可怕,想利用又不敢利用,尤其是担心“广东物价,湖南工资”,难以承受。这次访问,对我们有很大震动。我们也要像广东那样,加快改革、开放、搞活的步伐,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来振兴湖南经济。
(三)
看广东、想湖南,下一步怎么办?我们有这么几点打算:
首先要统一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比广东,我们最大的差距,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特别是商品经济意识不浓。一些湘籍在粤工作的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唯楚有才,湖南人杰地灵,出政治家,出军事家,出文学家。湖南人会打仗,会出书,会种田,就是不会做生意,很少出经济学家。这确实反映了我省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状况。商品经济的观念不加强,湖南经济很难上得去。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教育,把去年已经开展的关于增强商品经济意识的讨论引向深入。要使大家真正懂得,商品经济的充分发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不搞商品经济,就会严重妨碍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法充分发挥。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更需要发展商品经济。这些观点,要反复地宣传,使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中深深扎根,在全省上下形成一个发展商品经济的浓厚气氛。
其次,要联系湖南的实际学广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湖南的特色。我们搞对外开放,发展横向经济联系,要有自己的“拳头”和“王牌”,这样腰杆子才硬,联合协作才有吸引力 。我省农业上的粮食、牲猪、苎麻、烤烟,工业上的机电产品、有色冶炼、苎麻加工、石油化工等,是有实力的,是洽谈联合协作项目的重要砝码。今后,我们要更加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在联合协作中真正做到等价交换,互惠互利,取得互补效益。
第三,发展横向经济技术协作,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内容。要以开放对开放。 而不要以统对放。广东是越到下面越活, 越往下面商谈越容易成交。在这方面,我们的思想一定要宽一些,要允许跨部门、跨行业的经营。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经济发展的路子就能越走越宽,横向经济联合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立足省内,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安排组织全省的工农业生产。为此,要大力发展并切实办好对外窗口,多办中外联合企业。广东在这方面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学的。他们在香港有一千四百多人,在世界一些主要市场都设有窗口,办了企业。我省要放开手脚,大胆地发展外向型企业,不仅在深圳增设窗口,兴办联合企业,还应争取在香港和国外设窗口、办企业,把我们的产品打出去,拿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经受检验。同时也通过这些窗口和联办企业,带回资金、信息、技术,带动和加强省内大本营的技术改造和发展。为此,我们要积极申请批准一批创汇较多的企业有直接出口成交权。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一定要下力量办好。
第五,要抓紧落实好这次洽谈的协作意向。这次洽谈没有企业参加,大部分项目还是意向性的,具体落实的工作量还很大。我们已责成省协作办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协调,组织有关企业与对方具体洽谈、落实,以巩固和发展这次广东之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