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控制企业人工成本的过快增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通过调控工资总额间接调控职工人数,促进就业,保持社会稳定。
(二)非农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工资总额基数的核定:
地区非农国内生产总值、部门增加值均以上年年报数为基数(年报中没有填报的按指标解释口径计算进行补报),工资总额基数原则以上年实发数为基数。
(三)工资增量含量系数的核定:
地区(部门)弹性工资计划增量含量每年核定一次。核定时:地区以上年非农国内生产总值、部门以增加值的工资总量含量系数为基础,根据计划年度非农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增长率确定相应的工资含量调节系数,并综合考虑地区(部门)综合经济效益、就业状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地区(部门)之间的工资关系、人工成本水平等指标确定当年的工资增量含量系数。其中,当综合经济效益下降或失业率上升时,相应核减工资含量系数。一般情况下,核定的当年弹性计划工资增量含量系数不应大于上一年度结算的工资总量含量系数。
具体核定办法:
1.市在核定地区(部门)弹性工资计划时实行含量系数调节法。核定工资增量含量系数的基本公式为:
核定的工资增量含量系数=上年结算的工资总量含量系数×工资含量调节系数+特殊调节系数
2.工资含量调节系数依据计划年度非农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计划增长率的高低不同,依照下表确定。
工资含量调节系数
----------------------------
|非农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增长r% |工资含量调节系数|
|-----------------|--------|
| 0≤r≤5 | 1 |
|-----------------|--------|
| 5<r≤40 | 1-r/100 |
|-----------------|--------|
| r>40 | 0.6 |
----------------------------
3.特殊调节系数=特调1+特调2+特调3 其中:
特调1=-上年结算的工资总量含量系数
1-当年计划工资利税率上年实际工资利税率*当年计划劳动生产率上年实际劳动生产率
(当开方结果大于1时,特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