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参阅文件刊登的《兴村富民拓新路》文章的通知

  黄垅新村,有21个村民组,957户,3188人;水田3100亩,山地2830亩。1982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仅百来元,有的生产队只有70元。一个壮劳力一天记10分工,报酬不到8分钱。30%的农户没有过年粮,60%的农户青黄不接,寅吃卯粮,干部要带队到外地借粮。那时人们住的是烂茅屋、破瓦房,穿的是补丁衣裳,人穷志短,观念落后,“只会生崽,不会生财”,出生率高达27%,以上。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里。有着光荣传统的湖南农村,开始了新时期向贫穷宣战的艰苦征程,黄垅新村也开始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艰苦努力,并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就是黄垅人概括的“十大变化”:
  ──人口出生率由高变低,连续6年无计划外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3%,左右,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明显转变,成为全省的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
  ──集体经济由弱变强。集体积累由15万元增长到2700多万元,村办企业的产值、利润和积累都增长200倍以上。
  ──农业生产条件由劣变优。修建了水利工程,架设了高低压线路,改造了中、低产田,做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连续7年亩产过吨粮。
  ──荒山秃岭由黄变绿。全村2050亩荒山全部绿化,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98%。
  ──文化状况由差变好。全村21个村民组,过去只有5个组能通汽车,而今,组组通公路,有的还是水泥路,公路通到80%的农户家门口。
  ──村民生活由穷变富。1996年全村入均纯收入达3400元。9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楼房,不少农户修建了三四层高标准装修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60多平方米;1/3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购买了摩托车或汽车,人均存款大幅度上升。
  ──学校面貌由旧变新。修建了占地近50亩、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设施齐全的学校。全村入学率已达100%。教学条件和质量均达到省(市、县)一流标准。
  ──文化生活由呆变活。村里补助每户350元,接通了有线电视网;村上有图书室、游艺室、农民管乐队,还有一个1000多个座位的剧场,满足了村民文化生活需求。
  ──社会秩序由乱变安。从1990年起,6年没有发生刑事案件,没有发生大的邻里纠纷,是长沙市的治安模范村。
  ──对国家的贡献由少变多。1982年以前,每年上交国家的公粮只有31万公斤,现在交给国家的粮食已达43万公斤;1982年,上交国家的只有农业税5万元,从1990年起,上交国家税收200万元,从1995年起,达到300万元。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