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增盈和深化改革三年实施方案

  水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随着俄罗斯、东欧、中东和南亚一些国家的水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亚洲的水泥市场在变小,许多进口国家成了出口国,水泥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我省普通水泥由于向东南亚出口运费高、交货周期长制约了出口。
  (二)建材行业资产优化重组重点。
  1、武山水泥厂由永登水泥厂兼并,经过内部改制,分流人员,1999年实现扭亏。
  2、兰州平板玻璃厂进行有效资产剥离,实现资产优化重组,将九机与浮法分厂剥离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乐都玻璃厂改制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通过加强管理,开拓市场,下岗分流,大办第三产业,力争2000年大幅减亏。
  3、省摩擦密封材料厂走改制或兼并、减员增效的路子,到2000年扭亏脱困。
  (三)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建材工业发展重点是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和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对水泥发展实行总量控制,重点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努力增加高标号回转窑水泥的比重;对小水泥实行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逐渐降低立窑水泥产量的比重,技术改造的重点放在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上;大力提高工艺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形成合理经济规模,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平板玻璃总量基本可满足需求,重点解决品种与质量问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玻璃深加工。建筑卫生陶瓷通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装备,节能降耗,大力提高产品档次和配套水平。加快发展新型建材,强化政策引导和推广应用,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工建材及装饰材料。
  到2000年,建材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户数由1997年的3户,减少到1户,亏损面降低到25%;亏损额由1997年的1.4亿元减少到4000万元。
  七、制药行业
  省属制药企业主要有西北合成制药厂,兰州制药厂、天水制药厂、定西制药厂等4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制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规模偏小,大部分处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制药生产能力约50%闲置。由于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新药的研制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主要移植医药生产品种。药品销售体制不利于制药行业的发展,给制药业造成资金和收益上的困难。
  (一)市场预测。近年来,国内医药工业出口增加,庆大霉素、红霉素、阿司匹林、氯霉素、扑热息痛、布洛芬药品出口看好。与此同时,进口药品已占国内医药市场约22%的份额,某些大城市已占60%,大量走私药品也涌入市场。“洋中药”出现在国际市场,使传统中成药面临严峻挑战。化学药品行业是外商投资中国兴办三资企业较多的行业之一,80年代以来,已有390余家化学药外资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其销售额占整个化学药品行业销售额的19%。我国化学药品市场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幅度。
  国内医药市场今后发展将出现十大趋势:社会对药品的需求将呈持续增长态势;医疗保健及医疗器械品销售潜力巨大;药品价格稳中有升;医药市场组织结构将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医药行业生产经营将多元化;零售市场将日趋扩大;推行代理制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医药市场交易信用化;医药市场秩序将逐步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发展;药品将向分类管理方面发展。
  (二)制药行业资产优化重组方向。
  1、规范省医药集团运作机制,将兰州、武威、天水、酒泉、定西、河西、西峰制药厂(与康寿制药厂分离,实施破产)、省医疗器械厂和所属的医药公司进行改制,在此基础上,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将医药集团规范为母子公司制的法人实体,并争取改制上市。
  2、把佛慈制药集团搞实搞大,对兰州中药厂、平凉制药厂等实施兼并。
  3、以奇正藏药为龙头,对兰州胶囊厂、甘南制药厂进行改制重组,由奇正集团控股或收购。
  (三)减员增效和职工再就业。积极稳妥地实施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程,省属4户国有大中型医药工业企业3年计划分流850人,下岗分流比例占职工总人数27%。充分利用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多安排下岗人员在企业内部转岗消化。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对下岗职工搞好再就业培训,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