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增盈和深化改革三年实施方案
(1998年12月8日)
《甘肃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增盈和深化改革三年实施方案》,包括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纺织、机械、电子、制药、煤炭和国防军工等十大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扭亏增盈和深化改革三年总体纲要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纺织行业
纺织行业的总量和结构问题是关系纺织工业走出困境,扭亏增盈,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问题。就甘肃纺织行业而言,突出的问题是: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不高,固定资产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技术改造严重滞后,设备老化。特别是机制不活,冗员严重,使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活力。
(一)市场预测。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8-2000年纺织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在5%-10%。据测算,全球纺纱能力过剩10%左右,织布能力过剩13%。纺织品的消费将向中高档、时尚化、个性化、舒适化方向发展,服装的年增长率为6%-8%;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前景看好,如土工布、亚麻装饰布等,但目前规模尚小,年平均增长10%-15%。从1999年起,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纺织品设限的配额将分阶段取消,这给纺织品出口提供了逐步扩大的机会。国内衣着类消费不断攀升,每年新增1500万人口,也增加了纺织品的内需。但是,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竞争已从数量、价格方面转变为技术、质量和服务的竞争。一些纺织产业严重萎缩的发达国家,近年来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纺织业,以高技术含量和高生产率重新夺回市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企业改组和调整思路。
1、棉纺业。省属大中型棉纺企业有3户,即兰州纺织厂、白银棉纺厂和白银针织厂。兰州纺织厂和白银棉纺厂实施分立改制,通过兼并联合,压锭减员,进行有效资产重组。充分利用兼并政策,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强化企业管理,走向良性循环。白银针织厂实施破产后,由甘肃亚盛集团重组为爽佳针织有限责任公司,为亚盛集团的子公司。对嘉峪关棉纺厂、甘肃棉纺厂、泾川棉纺厂等小企业,寻找优势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将长线生产能力转移出去。
2、毛纺业。大中型毛纺企业有3户。继续支持兰州三毛纺织集团产品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兰州一毛厂采取分离改制或兼并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对甘肃毛纺厂、武威纺织厂实施减员增效,走改制的路子。
3、化纤业。主要是兰州维尼纶厂。该厂现已与甘肃亚盛集团实现重组,按母子公司体制进行改制。
4、纺织机械。1998年,由蓝星集团对甘肃纺织机械厂实施兼并。对中央所属的白银针布厂实施破产重组。
(三)减员增效和职工再就业。今后3年,通过减员增效、结构调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5万人。对棉纺企业纺纱、织布工中,工龄满20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4050名职工提前退休;对年满50岁的男性职工和年满45岁的女性下岗职工1500名实行企业内退;对5000名职工进行转岗培训,重新安置;分流1500名职工自谋职业;发展三产安排3000名职工。
(四)产品结构调整方向。棉纺压锭6.8万锭。重点改造精梳生产线,配套引进浆纱机、高速整经机、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主要生产纯棉高支高密府绸、精梳细布、防羽绒布等国际市场畅销产品。通过创名牌,买名牌和借名牌,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使产品价格达到合理水平。
毛纺引进比利时剑杆织机,提高无梭织机比例,引进前纺、细纱设备和澳毛制条生产线,重点生产高支轻薄呢绒。化纤扩大聚乙烯醇、新法纺丝高强高模PVA纤维、水溶性纤维、超细纤维,实现维纶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重点进行“兰州三毛集团5000锭前纺及细纱设备项目及引进年产100万件服装生产线;甘肃绒线厂染色设备更新改造;兰州纺织厂压锭2万普梳锭,引进先进喷气织机、浆纱机、自动络筒机等设备项目;白银棉纺厂压锭2.2万普梳锭,引进先进设备新增2.5万锭精梳纱生产线改造;爽佳针织公司印染后整理及服装加工生产线改造;兰州维尼纶厂新法纺丝改造和水溶性无纺布生产线改造;武威纺织厂50万米亚麻色织布生产线改造”等10项技术改造、引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