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全省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质量管理课程,培养从事质量工作的专门人才,建立和完善各级质量培训机构,对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决策层要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用户是上帝的观念、质量第一是企业最重要、最成功的经营战略的观念,明确“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ISO9000系列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各类产品的国家标准是对各类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基本要求,发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群众性的质量改进活动,不断提高和改进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中层管理干部,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各种数理统计方法,掌握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内容。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本岗位的专业技能,明确本岗位的质量职责;能运用数理统计工具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企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编制切合实际的质量管理教材,对干部职工进行48学时以上,对新工进行96学时以上的专业技术和质量教育。需要进行资格确认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果农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到2010年,争取每户至少有一人接受果业技术专业培训。
(四)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企业基础工作。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标准、计量工作是企业的技术基础,而基础管理工作是制约质量水平的关键。所有企业必须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稳定和充实质量工作队伍,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部门要负责综合协调、监督检查企业各部门质量职能的落实情况,明确质量责任制。企业要加大技术进步力度,条件成熟的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中心,积极组织对产品质量薄弱环节的科技攻关,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档次。动员全体职工围绕提高质量、加强管理、降废减损、开拓市场、增加效益等工作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革新、信得过班组、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企业要积极开展ISO9000系列标准的宣传贯彻、咨询、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竞争、不断满足用户(消费者)需求的、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指导思想的质量管理机制,为建立现代科学管理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1、建立健全质量执法监督机制。把质量执法、监督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加强质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强化质量监督,促使质量监督为振兴全省质量工作服务。加大市场商品质量监督力度,对有关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影响我省国计民生的产品、群众反映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要重点抽查;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和城乡住房的质量监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犯专利权和商标权的行为;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大对无生产许可证产品的查处力度;加强监督抽查的后处理工作,对经国家、省上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及产品,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质量问题严重的要予以“曝光”;对整改后经复查产品仍不合格的企业厂长(经理),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免除其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