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新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教学常规等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60学时,由区县进校统一组织,采取上课、听报告、举办讲座、看录像、组织参观、经验介绍,研讨问题等方式进行;分散培训60学时,由任职学校负责。学校要为新教师安排有经验的指导教师,采取备课、说课、讲课、听课、检查作业批改、组织主题班会、考察教学效果等形式培训。考核工作由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和新教师任职学校共同负责。制订“新教师考核办法”,规范新教师考核。考核工作由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和新教师任职学校共同负责。考核结果作为转正、定级的必要条件。
(5)青年教师的培训,按照初级教师职务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学科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等内容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为240学时,由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和任职学校负责实施。
4.贫困地区教师援助实施计划
我市蓝田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62万人口,1997年财政收入仅4900多万元,支出达9800多万元,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蓝田县现有专任教师4540人,其中中学教师1565人,小学教师297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偏低,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仅为45.13%,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仅为61.76%,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92.78%。教师缺额大,全县尚缺近700名小学教师。教师培训网络不健全,最近改建的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条件差、校舍陈旧、设施不全、师资不足、资料缺乏、培训手段落后、经费严重短缺,难以承担培训任务。
在2003年前,通过援助,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网络,改善培训基地办学条件,使蓝田县基本达到我市颁布的区县进修学校建设标准。在援助硬件的同时,援助培训230名主要学科的中小学骨干教师。
援助项目两个:
(1)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由国家、省、市共同援助100万元,5年内逐步建立起计算机室、语音室、电教室、综合实验室、图书资料室。重点装备适应远距离教育所需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和巡回教学设备,使其基本适应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
(2)教师培训。选调一批优秀教师充实教师进修学校,并选送主要学科骨干教师到市级以上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对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培训人数230名,其中小学骨干教师150名,中学骨干教师80名。
5.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实施计划
(1)到2002年,通过培训,使全市45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全部达到教育部《方案》规定的计算机“初级水平”;已达到“初级水平”或“中级水平”的中小学教师要逐步达到“中级水平”或“高级水平”。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