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高效经济作物50万亩。在城镇郊区,采取经济作物搭配优质晚稻的耕作方式,发展早熟甜瓜、西瓜、蔬菜等市场适销的经济作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适度发展酒用高梁和豆类。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长沙市、邵阳市、衡阳市等6市可采取以酒厂为龙头、企业连农户、产销一体化的方式建设酒用高梁生产基地。此外,各地可适当扩大春大豆、绿豆等豆类生物。
(五)发展优质早籼稻 1000万亩。在40个商品粮大县(市、 区)中,早籼稻常年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10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发展30万亩优质早籼稻,其他每个县(市、区)发展20万亩。省继续抓好24个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全省特别是在40个商品粮大县(市、区)要淘汰浙辐802、红410、桂朝13、原丰早、竹系26、温选青、湘早籼12号、湘早籼16号、湘早籼 11号、沪红早1号等劣质早籼稻品种, 主要推广中优早5号、中鉴100、香两优68、中优早81、湘早籼15号等优质品种。
四、落实早籼稻生产结构调整的各项措施
一是实行优质优价。各地要根据中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和粮食收购价格政策,进一步拉开品种质量差价,实行合理的等级、季节、地区差价。从我省购销情况来看,现阶段早稻优质稻的加价幅度可在普通早籼稻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在重点扶持现有26家省定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扶持一批新的确有前途的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新的龙头企业由各地根据扩大优质稻开发的需要和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技术设备条件,逐级上报,经省粮食局、省农业厅严格筛选审核。确定为省级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的,允许在对口基地与农户签订优质稻产销合同,并按合同收购优质稻。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银信部门要帮助龙头企业解决收购资金,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推进早籼稻生产结构调整,必须以农业科技进步为依托。要重视优质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加强优质稻品种的选育、提纯复壮和优质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积极研究和探索早籼稻品质改良和结构调整的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保优栽培技术和施用优质配方肥。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广大农技人员要深入乡村农户搞好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咨询,加强现场指导,提供科技服务。
四是切实加强领导。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十二大农业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早籼稻品质改良步伐,切实做好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繁殖和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积极支持早籼稻品质改良工程。要继续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各级领导都要办好高标准样板示范点,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