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握早籼稻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调整早籼稻生产结构,要分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40个商品粮基地县(市、区)应在大力改善早籼稻品质的同时,调减早籼稻种植面积;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县(市、区)应继续把粮食自给作为主攻目标,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确保有效供给;粮食生产中等水平的县(市、区)应实行增加产量和改善早籼稻品质并重的方针。
二是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要加强早籼稻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坚持做到高产优质并举,通过提高早籼稻质量来提高生产效益。要着力搞好粮食内部结构调整,调减早籼稻种植的面积应主要用于发展中稻和玉米生产。要坚持生产与产后消化两手抓,既抓好早籼稻的生产环节,又抓好产后的加工转化,提高早籼稻生产的综合效益。
三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价值规律引导调整。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适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总量平衡和区域平衡,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四是坚持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要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切实尊重农户自主生产经营权力,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时,不搞“一刀切”,严禁强迫命令。在粮食收购中,既要做到按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又不要强迫农民交售早籼稻。
三、明确早籼稻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
我省早籼稻生产结构的调整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提高品质。大力实施早籼稻品质改良工程,坚决淘汰劣质品种,实现早稻优质化。二是优化结构。要积极发展稻田玉米,适度发展酒用高梁,改变粮食单一生产的局面。三是调整布局。不适宜种双季稻的稻田要改种中稻,发展高效经济作物。2000年全省早籼稻种植面积要努力压缩到2000万亩,优质早稻扩种到1000万亩。具体调整方案是:
(一)扩种中稻200万亩。扩大中稻种植的面积重点放在40个商品粮大县(市、区)。在早籼稻种植面积达50万亩以上的鼎城区、桃源县、宁乡县、衡南县、衡阳县、浏阳市、汉寿县、湘潭县、长沙县、湘乡市10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在压缩普通早籼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新扩种中稻10万亩;其余的30个县(市、区)共扩种中稻 100万亩。其他县(市、区)可根据本地粮食生产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计划。各县(市、区)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蓄留一季中稻再生稻。
(二)稻田玉米种植发展到200万亩。在城郊区和40个商品粮大县(市、区)新发展稻田玉米70万亩,使全省稻田玉米的种植面积由现在的130万亩扩种到2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