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组织保障。省、地市两级农业院校要调整办学方向,加强职教师资培养,扩大农民专修班的招生;县、乡两级要加强农科教结合中心建设,办好高、初级职业中学,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村级依托村委会或村小学,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基础素质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前沿阵地。
2、围绕提高农民基础技术素质,大力开展“科技扫盲”。省上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符合区域实际、便于农民学习、以种养业为重点的《农民基础知识与技能》教材,抽调以县、乡技术干部为主的“科技扫盲”队伍下乡,依托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利用农闲季节,分片分期,逐村施教,到2010年完成600万农民的培训任务,使90%以上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得到培训。
3、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发,组织开展重点产业的系统技术培训。以全省六大生态经济区域支柱产业建设和新兴产业开发为重点,组织省、地、县农业技术专家,联合编写以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重点产业《基础技术知识》教材;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组织以省、地技术干部为主的产业服务队伍进入产业开发区,依托县、乡农科教结合中心,以乡村干部、复转军人、返乡学生和种养大户为重点,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技术教育培训,使产业区70%以上的主要农村劳动力接受一次产业开发的系统技术教育培训。
4、发展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组织实施“电波入户”工程。采取引进和编制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声像教材建设。以县级为重点,在各级广播、电视台开辟“科教兴农”专栏,播放技术讲座,宣传科技致富典型。结合当前生产实际和实用技术推广,继续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田间地头培训、以会代训,以及利用集会开展技术咨询、巡回演讲、广播宣传和播放录像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三、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农业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龙头作用
基本思路是:以建立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教育体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为重点,以农科教有关单位调整、联合、共建为主要方法,逐步打破条块分割、自成体系、重复设置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建立结构合理、机制灵活、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新体制。一是积极搞好杨凌科技扶贫示范园的建设,充分发挥杨凌在新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龙头作用。二是地市和县级农业科研部门,以农业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为重点。三是以乡村为重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民办专业技术服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