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宽裕型小康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突出产业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合理调整种植业、农业内部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按照专用化、营养化和优质化的要求,重点搞好酒业(葡萄酒、啤酒)、果业、瓜菜业、药业、粮食加工业和肉业等六大系列产业开发,建设一批特色商品基地,千方百计搞好产品加工、储藏和运销。鼓励和引导各种民办实体和工商企业通过改造、联合和实施新的开发项目,积极向农业靠拢,择优扶强,多层次推动,下决心建成一批起骨干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乡镇企业要通过改组、改造、联合、兼并等措施,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克服低水平重复和粗放经营的问题,促进和带动产业升级。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机制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分割、行业垄断、产销脱节的问题,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二)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首先,实施“种子工程”,加快实现种子产业化。要从省外和国外选育、引进和推广各种农林牧优良新品种,形成良种研究、选育、繁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体系。其次,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发展精准农业为目标,重点普及节水技术、加工技术、设施装备技术等,搞好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发展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障。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农业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按照市场需要,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承包。积极发展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第四,坚持实施好“陇货精品”战略,创立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重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物化服务,提高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逐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第五,联合各部门、各单位的力量,集中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区,促进科技转化。河西地区重点搞好彩色棉、酿酒葡萄、制种、优质梨、优质菜、规模养殖、草原设施畜牧业和旅游农业等示范园区;泾渭河流域重点搞好集雨节灌、优质果品、精细菜等示范园区;陇南山地重点搞好食用菌、油橄榄、茶叶、中药材等示范园区;沿黄和城郊地区搞好精细菜和百合等示范园区。
(三)稳定政策,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以落实党在农村的三项基本制度为重点,以建立农业三大体系为着力点,率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三大体系,使农村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土地资源资本化,积极鼓励农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土地开发和小型水利建设。对宜农荒地、小型水利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实行租赁、承包和公开拍卖。对一些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和骨干龙头项目,采取BOT方式和项目融资方式,在国内外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形成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结构。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生产服务、组织协调、资产管理和资源开发等职能,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要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经营,通过吸引农户和社会团体的资金、技术,建设一批股份合作制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果园、农场、林场、牧场和养殖场,为建设宽裕型小康村奠定物质基础。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各种形式的法人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突出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通过它们的引导和带动,提高广大农民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搞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把市场建设同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产销衔接、内外相联、城乡开通的流通格局。要重视要素市场、市场中介组织和期货市场建设,把市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开展对市场的研究和预测预报,搞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服务,逐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尽快同国内外大市场联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健全价格保护、风险调节和储备制度,更多地应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流通和生产经营活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