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民终身教育工程。在各地大力开展社区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职工继续教育制度,搞好在职职工培训和职工转岗、再就业培训。继续发展函授、自学考试等教育。发展老年教育和业余教育,为社会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实施园丁工程。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到2010年使全省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50%以上,高中阶段教师研究生学历或取得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者达20%左右。培养小学和中等学校300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和1万名骨干教师,造就一批在省内外闻名的名师和名校长。
实施高校创新人才工程。“十五”期间在全省高校的重点学科设50个特聘教授岗位,以优厚待遇吸引国内外杰出专家,并选拔培养300名中青年尖子人才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努力,到2005年使全省本科院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5%左右),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分别达到80%(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30%);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全省本科院校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40%,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分别达到50%以上;专科学校达到20%。
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工程中的优势,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组织科技攻关,为我省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与企业建设技术集成与扩散的产学研示范中心,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现有重点学科,建立10个由企业参与合作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创办大学科技园区,孵化、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05年,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高校校办产业,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0亿元以上。
实施教育技术现代化工程。“十五”期间依托若干所高校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基地,建成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电视教育网联接的省级中心网和地区网、局域网、校园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
实施文明学校建设工程。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重点,再创建一批省级文明学校,极大推动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