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新一轮“8152”工程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强中选强、优中选优,实行对口扶持;重点围绕优质粮油、畜牧水产、林特产品三大主导产业,建立基地,培育龙头。对进入工程的单位和项目,继续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不搞终身制。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做大、搞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着眼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实际,转变经营观念,把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租赁、购并、重组等多种形式,组建集团,实行低成本扩张。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外资、乡镇企业、机关单位、广大农民以及科研院所等以产品、设备、资金、技术、劳务、土地使用权等投向农业产业化,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加速龙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步伐,尽快形成企业创新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选择3—5个条件具备的龙头企业开展年薪制和奖股分红试点。
完善以利益为核心的运行机制。龙头企业要通过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合同约定等形式与联系的农户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做好信息、科技、运销等服务。发展以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挥专业农协、农业“六站”以及供销合作社等组织在产业化中的作用,强化信息、科技、购销、中介等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规范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双方行为,保障双方利益。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风险防范机制。
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各地要根据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选定对整个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大、总体效益好、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通过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加工层次、增加科技含量、改善包装形式等,进而逐步形成支柱性产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外市场
积极研究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要把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放在生产经营的首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消费习惯、消费倾向,确定市场定位。要积极开发新产品,引导消费、创造市场。开发新产品,不仅要注重产品内在质量.还要注重加工和包装,努力用新的技术和工艺,创新产品。
采取更加积极的营销策略,多形式多方位加大促销力度。要综合运用连锁、代理、直销、配送等手段,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入乡工程,努力用现代化手段促进农产品销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吸引、鼓励省内外、国内外厂家、商家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扩大“以销定产”。加大实施“名牌战略”力度,通过媒体广告宣传等提高我省名牌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市场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强化信息服务,做好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等有关信息的传输、分析、预测、发布工作,指导农产品生产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