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0年
农业和农村工作确保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皖发[2000]2号)
农业和农村工作是牵动全局的工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或削弱。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农业、农村经济将面临新的考验。面对新形势,2000年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及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稳定完善农村经济政策,大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教兴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按照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0]3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稳定。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适应消费需求,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开发、引进、推广质优、销路好的新品种,坚决淘汰市场销路差的老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品种,优化大宗农产品品种结构。认真组织实施优质水稻、优质小麦、双低油菜、脱毒山芋“四个1000万亩”优质化工程。通过科研、开发、引进、推广等,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缩短更新换代周期,实现稻、麦、油、畜、禽、鱼、果、菜等优质品种系列化,种子生产经营产业化。以发展养殖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畜牧业进位工程已经基本达到目标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畜牧业富民工程,继续实施渔业致富工程,提高养殖业比重和养殖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结构。淮北以发展牛羊、优质小麦、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江淮之间以发展猪禽、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为重点,沿江以发展水禽、水产、优质水稻为重点,皖西、皖南山区以发展林特产品为重点,尽快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
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着力发展系列化加工、多层次加工,力争通过不长时间的努力,在全省形成若干立足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轻工食品序列和有较大生产规模的名牌拳头产品.让我省农产品更多更广地占有“餐桌”,占有消费市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坚持“鼓励、支持、引导、管理、监督”的原则,真正把发展个私经济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继续落实和完善有利于个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为个私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鼓励个私经济参与乡村集体企业乃至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个私经济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租赁、委托经营等,介入乡村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拓宽个私经济发展领域,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垄断的行业外,其他领域个私经济均可进入。个私经济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科研、技术推广事业的,在工商登记、税收、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个私经济向信息、法律、人才服务、外贸、旅游等新兴领域拓展。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一项大战略,用改革的办法,放宽政策,集聚生产要素,集中力量搞好200个左右小城镇的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敞开农民进入小城镇的大门,吸纳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进入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