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为主、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以法律体系和政策为保障的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事业要加快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强化诚信观念,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教育,完善法规和强化执法,大力整肃全社会信用秩序。广泛树立信誉为本的理念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和信用准则。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登记制度,加强对个人信誉的社会监督。坚持反腐败斗争,加强政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加强社区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十)全面推进科教兴滇,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推进科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继续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格局,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技术研制开发。
——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省院、省校、企院、企校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实行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的企业化转制,推进与企业的合并,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步伐。注重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速产业技术升级。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由企业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培育技术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服务。鼓励以技术入股参与分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队伍积极性的同时,吸引国内外人才来云南从事科技研究开发或以其他方式为云南服务。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确保义务教育投入,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舍和重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实现“普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城镇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普及高中。扩大中等和高等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和不同层次人才要求的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有步骤地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十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要求,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框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坚持计划生育,在提高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调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逐步实现“一对夫妇一个孩子”。进一步加强优生优育工作,提高人口质量。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环境重点县建设工程;贯彻“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加快农村能源建设;鼓励群众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加大治理水土流失力度。制定并实施“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减灾。
——强化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抓紧以滇池为主的9大高原湖泊治理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6大江河的综合整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城镇普遍实行垃圾和污水排放收费制,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
四、“十五”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