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五”期间,要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着力进行以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调优第一产业;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线,调强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扩大就业和搞活流通为重点,调快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速改造和提高传统优势产业。以产品新、质量优、成本低和扩大出口为重点,运用信息及其它先进技术改造冶金、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增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集约化生产,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企业淘汰和人员安置机制,加快产业重组步伐。
——加快我省以现代生物和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实施生物创新工程。以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网络化进程。鼓励和引导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鼓励和促进非公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价格机制,开拓现代流通领域;促进社区服务、中介机构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企事业和机关后勤服务的改革步伐,促进社会事业中适宜市场化经营的领域尽快实现产业化。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解决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比重过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的问题。推行集团化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实力雄厚、能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筹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中、小企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国有企业多种形式的改制,形成国有控股、参股、国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努力推进乡镇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参股。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法规,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贯彻“落实政策安民心、围绕市场调结构、建镇带乡活流通、改土治水强基础、少生优育兴科教、长抓村建讲文明”的方针,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三项基本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延包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逐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基建投资和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用工业、城市收入反哺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障体系;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优良品种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和均衡增长的前提下,调整种植结构,逐步压缩烤烟、甘蔗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冬早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和精准农业;在山区继续念好“山字经”,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畜牧业和优质林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利益合理分配的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提高农业装备和生产经营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现有灌溉设施的配套工程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速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建设,稳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