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一步完善调控手段,增强调控力度
(一)完善常规性的调控手段,把调控重点放在“淡、灾、节”三个缺期市场上。要进一步完善缺期储备保障办法,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使缺期市场的波动降到最低限度。通过发挥生产储备的规律性调控,重点解决“春、夏、冬”等易于发生波动时期的市场供应问题。按季节要求,安排越冬菜300亩、夏淡季速生菜500亩,冬季储存大白菜300万公斤。安排夏淡季蔬菜冷藏储备和滚动储备100万公斤,节日储备80万公斤。猪肉储备总量3000吨,其中冻肉滚动储备500吨,活体储备7.5万头(2500吨),实行与基地合同定购,重点用于缺期和节日市场的调控。
(二)进一步完善“菜篮子”商品信息网络系统,强化预测手段,增强产销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主动性。针对“菜篮子”商品产销变化特点,重点做好缺期市场与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预测。根据地域分布和信息流向,建立辐射面广、代表性强,并能连接生产、批发、消费等各个层次的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对关键时期、关键品种的超前预测,把握调控市场的主动权。
(三)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调控载体所有制形式多元化。要逐步改变由市控菜店单一渠道调控市场向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市场调控的方向转变。引导国有连锁经营企业在完成调控任务的同时,通过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壮大自己。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市场变化特点,选择有能力的经营组织赋予其调控责任。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调控手段,探索优化调控载体、提高调控效率和水平的新路子。
三、实施科技创新带动战略,提高“菜篮子”工程科技含量
(一)实施品种创新,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积极培育、建立和支持育苗“龙头”企业,建立以常规育苗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以优化繁育为主的高科技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体系,加快名、优、新、特品种的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逐步实现蔬菜育苗商品化,服务社会化。要加大优良种子辐射面和覆盖率,带动基地蔬菜品种的优化。
(二)实施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在“菜篮子”中的应用。加大对现有基地的规划调整和设施改造力度,重点发展设施配套技术,年内新增遮阳网、防虫网1000亩,发展二氧化碳施肥技术2000亩。加大应用生物工程防治病虫害的力度,逐步在基地推广应用低成本、高效能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通过推广应用新材料,改善棚体结构,优化种植环境,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发挥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作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重点项目的科研攻关,发挥开发引进、试种、示范、繁育和推广等方面的辐射作用,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菜农的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引导菜农接受、应用新技术、提高新技术的能力,促进菜农由传统生产型向科技带动型方向转变,逐步实现蔬菜生产的科技网络化。
四、实施组织经营创新战略,完善“菜篮子”工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