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业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新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建成了一批高新技术示范基地。重点抓了高蛋白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棉、优质果品、双低油菜、精细蔬菜、葡萄。胚胎移植、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共引进各类新品种200多个,试验示范面积57万亩。五地市通过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亲联姻,聘请高层次的专家和技术顾问300多人,在一些产业和项目上初步建立了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体系。加大了技术培训力度。五地市共培训农民技术员1万多人,并开通了科技信息网、大特网,配备了信息员,通过各种媒介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发展信息农业。
3.节水和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去年共完成干、支、斗渠衬砌1858公里,常规节水104万亩,建成低压管道灌溉9.08万亩,发展滴、喷灌面积5.9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万亩,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完成人工造林29.39万亩,封沙育林9.66万亩,建成防风固沙草地防护带39万亩,治理“三化”草地75万亩。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去年,五地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25个,总投资17.4亿元,已落实资金3亿多元。共争取国家增加投资1.06亿元。农业银行投入河西五地市贷款45亿元、专项贷款1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1.4%和21.8%,并重点扶持了19个产业化龙头项目。各地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建设资金1.14亿元,比1998年增加3000多万元,乡村集体和农户投入6亿多元,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再造河西”的合力。
但是,从目前实施和建设的情况看,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产品价格跌幅较大,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市场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联接大市场与小生产的中介组织发育不全;对外开放的路子和办法还不够多,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节水灌溉、生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大、高、外、新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经营的机制尚未形成,体制创新的任务较重;部分地方在发展市场农业方面缺乏新的思路和办法,开拓创新不够。
二、会议在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宏观发展战略和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后指出,我们必须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历史性机遇,适应我国即将加入WTO及国际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正确处理好“再造河西”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加快“再造河西”战略步伐。为此,会议就如何进一步实施好“再造河西”战略作了如下安排: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主要是解决区域内产业布局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问题。要把靠行政手段协调和靠市场机制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使河西逐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要加强“再造河西”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使之成为有权威的协调机构。省再造办要针对河西重点支柱产业,集中投放资金,不撒“胡椒面”,不搞平均分配。同时,要制定草产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进行开发。河西五地市领导要加强协调,建立和强化联席会议制度,在重大区域性问题上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