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坚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控制。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结业,经考核、鉴定合格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上岗的凭证,毕结业生持“双证书”方可就业。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必须经过1~3年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对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准进入人才、劳动力市场就业,职业介绍机构不得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录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的监督检查,凡使用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用人单位(包括个体、私营企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令其限期改正。各用人单位要按照“三优先”即学制长的优先、取得“双证”的优先、专业对口的优先的原则录用职业学校毕业生。由各级教育、劳动、人事、计划部门组成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提供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把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纳入当地人才、劳动力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一)重视德育工作。职业学校要树立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素质的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健康心理素质,拓宽德育的途径,针对专业细化德育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深化教学改革。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的教学原则,重视文化课和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把学生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既能接受高层次教育又能面向市场就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职教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落实目标、责任、培训机构和专项资金。职教师资实行专兼结合。要拓展职教师资的来源打通非师范本科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通道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开设面向职业教育的专业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聘任符合条件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工、技师、及农技艺师到职业学校任教。城区可采取设立聘任教师人才信息库,农村成立职业教育讲师团通过“分配、培训、进修、聘用”等办法解决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匮乏的状况。要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的师德教育,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具有双重资格的教师在待遇上要予以从优。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坚持产教结合,形成教学、实习、生产、经营、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办学机制。各地要充分认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职业学校发展校办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场所,把校办企业纳入当地或本部门经济发展的规划,把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纳入职业学校的建设规划。同时,各县、郊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负责安排落实一定的土地、山林或水面,作为农村职业学校生产实习基地和实用技术试验场所并在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教育部门所办的各类职业学校的校办企业,继续实行税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