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发展方向主要是:建立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科学发展机制,开展高新技术和高科技基础技术研究,研制推广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防震抗震技术装备的储备和应用;震情灾情传送向信息高速公路发展;震害预测向地理信息方向转化;应急救灾应向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地震监测系统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社会防灾设施向高自动化发展。
(五)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减灾能力的提高,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是推进这一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依靠社会广泛参与,取得减灾效率的必由之路。防震减灾宣传应在积极、慎重、科学。持久的原则下,率先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中普及,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步骤地实现。适时举行专项或定期的防震应急模拟演练。在宣传中应注意加强群众防震自救方面的普及教育内容。对从事特殊岗位或负有特殊救灾任务的部门或人员适时将防震减灾演练作为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省会城市与其它大中城市建立相应的宣教中心,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
(六)抗震设防管理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严格执行抗震设防管理。重要建(构)筑物须做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已建工程分段实施抗震性能鉴定和抗震加固。提高城镇居民住宅和农民住宅的抗震能力,有计划地加速城镇老旧房屋的拆迁改造,推广普及适合不同地区的乡村抗震住宅的设计和建设。推广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工程的抗震设防技术和研制有关装备。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各市、县的生命线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达到当地抗震设防的能力。
(七)震害预测与震灾损失评估
完善全省的震害预测动态管理机制,建立GIS平台和全省及各地(市)震害预测信息处理系统,实施震害预测动态跟踪管理。
建立省、地市级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基础数据库,完善相应的地震灾害评估技术队伍。重点监视防御区布设一定密度的地震加速度仪或烈度计。
(八)建立完善法定地震保险制度
建立地震灾害公益性保险制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地震灾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逐步减少财政赈灾份额。
(九)防震减灾科技合作与交流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并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动参与国际防震减灾科学研究计划、地震预测研究计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理论、方法和技术。
(十)核查和监督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