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即个人或法人将所持资金以股份资本方式投入生产过程,从经济效益中获取的分配。提倡和鼓励效益好的事业单位试行职工资金内部“参股”、年终分红的政策。
(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即以人为载体的专有技艺、科技成果、经营技能等要素参加生产和科技开发活动,获得经济效益的分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要素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技术含量高的事业单位(如卫生、科研单位)可积极试行具体体现按智力、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参与分配的机制,充分体现知识、技术要素在分配中的地位,提高其含量水平。
(三)管理、信息及其他要素参与分配。即充分肯定管理、经济信息、劳动工具、原材料等要素的投入在产出中的重要作用,在分配中体现它们的价值。
总之,鼓励事业单位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大胆进行新领域的尝试,改革陈旧的分配方式,使职工收入在新的分配方式下得到合理增长。
四、建立和完善对事业单位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制度
建立工资总量由政府主管部门调控,分配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主管部门备案的制度。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针对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分别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工效挂钩等工资总量分配管理形式。
工资总额包干主要在事业经费由国家定额(定项)补助的事业单位试行,有静态包干和动态包干两种形式。静态包干是将工资总额包干与事业经费包干(或预算执行情况)相结合,在不增加财政经费前提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年度工资总额,单位包干使用。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节余工资由单位自主安排使用,促进精兵简政,一人多职,最大限度发掘人员潜能。具体可采取全口径工资总额包干,含部分津(补)贴的工资总额包干或标准工资包干等方法。动态包干是把工资总量的增减与单位经费自给率或单位创收指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多收多得,不断增强事业发展后劲。
工效挂钩主要在经费能够自给、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推行。坚持工资总量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本单位人均效益增长的原则,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指标挂钩的调控办法,充分调动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使之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具体方法主要有工资总额与实现利润挂钩或实现税利挂钩。对于亏损单位,其亏损程度不是资不抵债的,可实行工资总额与“减亏额”挂钩,通过强化自身经营,增加创收,完成减亏指标。
对承担国家和我市重大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或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有关主管部门在核定其工资总量时给予适当倾斜。对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收入按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考核审批,实行年工资(年薪制)的还需报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人事、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