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经济合作战略。抓住国际分工调整的机遇,加强国际市场开拓,积极探索海外经济发展新途径,鼓励、支持企业发展境外投资和加工贸易,进行跨国经营,进一步扩大智力型、技术型、管理型劳务输出。
努力提高开发区建设发展水平。重点抓好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以更高的标准加快开发区建设,实现由一般性的项目开发,扩展为环境开发、项目开发、功能开发并举。
对内开放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强国内经济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吸引省内外企业和部门到南京投资兴业,加强与上海和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经济协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推动我市横向经济联合再上台阶。
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抓紧改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舆论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开放度和服务功能,为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创造良好的条件。
8、调整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省委提出的“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南京要做强做大做优做美的要求,要适时进行区划调整,正确处理好集聚与扩散、城市与乡村、江南与江北的关系,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城镇布局,合理分布产业和人口,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完善城市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和严肃性,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十五”期间,要以主城为核心,突出南延东进,加强沿江开发,抓紧推进江北地区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形成主城、都市发展区、市域三个层次的发展格局,同时与周边城市共同推进南京都市圈的建设。
主城是发挥南京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科教、文化、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管理等服务业和部分都市型工业,增强现代服务能力和市政公共管理能力,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地方特色。都市发展区是由主城及其周边地带构成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其中主城周边地带重点布局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等教育基地以及部分居住区,适当保留农田、山地、水面,用于发展都市型农业。雨花台、栖霞、大厂、浦口和江宁等区县,要纳入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的统一安排,以城市新区、产业发展基地和生态环境调节圈为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综合实力,美化人居环境,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充满发展活力、与主城合理分工。相互呼应的现代化新区。市域是我市全部行政管辖范围的地区,其中各县重点发展县城、中心镇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安排农业、工业和交通、水利建设用地,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系统。
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以长江为主轴,包括省内和邻省部分中小城市在内的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群。作为这一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要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区域经济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更好地发挥我市科教、文化、金融、信息、商贸、工业、交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
9、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
着眼于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塑造具有古都特色的现代化江滨城市形象,继续加大以交通建设和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抓好对南京未来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继续加快以跨江通道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的交通工程建设,形成“跨江成环、内外沟通”的网络格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干道骨架,重视次干道和支路建设以及江北地区的路网建设,全面建成主城“一环两纵”快速干道系统和“经五纬九”干道网络工程。集中力量推进地铁一期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其他轨道交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县城、中心镇和小城镇为重点,兼顾广大农村地区,提高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显著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市政公用设施基本进入适度超前建设、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形成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城市保供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