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争取初步建成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优质稻米、双低油菜、蔬菜、水产、畜禽、经济林果、花卉苗木、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全面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提高设施农业比重,普及新型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加快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了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打破所有制、地区和行业界限,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大流通、大贸易格局;鼓励发展新型农民流通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大力兴办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外向度。
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调整优化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提高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增加值占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积极主动地适应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加速发展乡镇工业的同时,支持乡镇兴办服务业。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强化内部管理。继续扩大乡镇企业与城市科研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联合,共同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的乡镇企业集团,努力实现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突破。
坚持谁投入、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入为主,市、县区财政适当补助为辅的农业投入新机制。保持农村基本政策长期稳定,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供销社的改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4、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南京成为科学技术先导型城市
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市要积极实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充分发挥科教力量雄厚的优势,逐步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知识创新主要基地和科技新领头区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知识支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为中介、政策法规为保障,涵盖知识生产、传播和运用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开发新产品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研究企业化转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健全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和体系,引导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运用市场机制孵化和培育高科技企业。
重视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全市重点产业、行业、企业对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加快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步伐。深化综合改革,推动“一区多园”的整体联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软件工业园和创业中心的建设;推动“珠江路科技一条街”进一步加快发展,提升科技含量和总体形象,实现由贸易型向技工贸并举型转化。积极推动区县、企业和高校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
大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制定并落实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5、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建设,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市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当前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历史性发展时机,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加快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把南京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枢纽和信息产业基地,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居省会城市前列的信息通信网络,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形成各类信息网络的市内互联,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