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宁委发[2000]30号)
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九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结合南京实际,在总结经验和研究未来的基础上,讨论了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问题,并通过如下建议。
一、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九五”期间,我市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幅为12%以上。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了二产主导型向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型的结构转变。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可顺利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开放型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以养老、失业、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向外辐射的高等级公路网络,禄口国际机场建成通航,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已经合龙,市内“主城成环、城内成网、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的道路系统基本形成,公用事业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以园林绿化和水治理为重点的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进步作用日趋显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扎实有效。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从总体上看,“九五”时期是建国以来我市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一个时期。全市总体上已提前实现小康的目标,正在向更加宽裕的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同时,也要看到,我市与先进地区相比,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不少艰巨的任务和迫切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21世纪初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综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看,国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京作为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功能较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会城市和长江下游中心城市,在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既有较多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市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一个全新的也是关系全局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要积极进取,努力增强综合实力,决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
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今后5一10年,我市必须高度重视和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主要有:经济总量要进一步做大,特别是要把加快郊县经济的发展放到战略重点的位置上来抓;经济结构调整要有大的突破,重点是尽快提高经济开放度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科技进步的动力作用要充分发挥,重点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经济体制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重点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转换政府职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提高,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城乡环境,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增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民生活水平要进一步提高,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渠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市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十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好我市的“十五”计划,意义十分重大。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总的指导思想,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理清新世纪初期重点是头五年的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基本战略和主要任务,以此进一步统一全市思想,凝聚人心,指导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不断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