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厅关于抓好2001年农业生产意见的通知
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抓好农业生产,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顺利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保证。
一、明确2001年我省农业生产的思路和目标
2001年我省农业生产要坚持“面向市场,优化结构,依靠科技,立足抗灾,抓好小春,突出大春,重视晚秋,量质并重,提高效益”的原则,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提高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小春生产要基本稳定种植格局,调整优化品质结构,技术配套主攻单产,节本降耗提高效益;大春生产要稳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粮生产,突出抓好玉米,决不放松薯类,实施大豆工程,积极发展多经,大力开发晚秋,努力实现增效。2001年我省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农业增加值比去年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加70元,其中种植业增收10-15元;粮食生产实现“稳七保八”,即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保持在800斤以上;棉花产量6.5万吨;油料总产量180万吨,其中油菜籽130万吨以上;水果产量250万吨,比去年增加1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2100万吨以上;茶叶产量5.7万吨。
二、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虽然目前全省人均占有粮食在830斤以上,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粮食供过于求只是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低消费水平的相对过剩。粮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也是当前农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粮食的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不能随意把耕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要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坚决贯彻落实粮改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粮食生产要稳定面积、优化品质、搞好转化、提高效益。粮食主产区在全省粮食生产中举足轻重,要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加快优质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三、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三优化”进程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在调整中适应市场,在优化中取得突破、取得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优化农产品质量。要增加优质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创出四川优质名牌。粮食作物生产要稳步调减和淘汰滞销的劣质品种,大力发展优质、高产、专用粮生产。继续实施优质稻、优质蛋白玉米、优质大豆示范工程。重点发展优质稻,开发优质米,力争今年全省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其中部颁一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经济作物生产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集中抓好优质油、优质菜、优质果、优质茶、优质花卉和绿色食品。要狠抓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提高商品率、优质率和市场占有率,做到优质优价,优质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