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职称层次稳步提高,年龄结构不断改善。据对本市国有单位统计,1999年末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为6036人,比“八五”末净增972人,高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比“八五”期末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其中40岁以下人员的比重由“八五”末的2.8%提高到1999年底的12%。
4、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逐步提高。本市国有单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大专学历、中专及以下学历的结构比例,“八五”期末为16.9∶26.4∶56.7,1999年末为19.7∶29.7∶50.6,中专及以下学历比重明显下降,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
5、专业技术人员分布渐趋合理。全市第一产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稳定,素质明显提高;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人员增加较快;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增长,1999年末比“八五”期末增长17%,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
但也要看到,我市人才总量的增长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结构还不尽合理。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通过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创造一个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使杭州成为海内外各类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向往之地和创业天堂。实施杭州市新世纪人才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我市建设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天堂硅谷”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及“结构优化、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整政策,增加投入,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全国先进行列的人才队伍,把杭州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人才高地之一。
二、“十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根据我市五年发展目标,通过培育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杭州特点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立一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努力形成人才新优势,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具体目标为:
1、人才总量目标。要建立一支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宏大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队伍,到200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64.4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达51.4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7%左右。全市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达到1022人。
2、人才素质目标。要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一流人才队伍和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公务员队伍。到2005年,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居全国全省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科技骨干和优秀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同时在本市整体人才队伍中,使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重达到25%左右,高级职称人员的比重达到6%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达到95%以上,年培训率达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