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立健全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体系
尽快在全省松林分布区范围内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采取定点、定人、定期的方式进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扑灭。对已发生松材线虫病危害的市、县,在做好现有发生区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的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未发生区的监测工作。要建立专门的松材线虫病防治督查队伍,加强检查与督查。特别是对与发生区毗邻的松树分布区,要以乡镇、林场为单位,常年定点、定人、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尚未发生松材线虫病危害的市、县,也要培训监测队伍,建立监测制度,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定期开展松材线虫病和传媒天牛的监测工作,严防松材线虫病传入。
全省疫病监测的重点区域是环太湖风景区,包括宜兴市、马山区、吴县、溧阳天目湖景区和高淳游山景区。
监测工作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实行专群结合。发现可疑枯死松树,要及时请有关专家鉴定。一旦确定为新疫点要及时将发生地点、面积等情况报省农林厅。
六、进一步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科技支撑力度
首先,要将目前各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有机地组合,尽快应用于防治工作。要加快化学防治、航空遥感监测、快速检疫检测技术、疫木处理方法的完善与推广运用,加大利用天牛引诱剂及白僵菌、肿腿蜂等生物防治的力度,有效降低传媒昆虫—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其次,鼓励各地结合防治实践大力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找出有害生物的薄弱环节,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联合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努力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
七、松材线虫病防治要与营造林项目紧密结合
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林相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各地在制订营造林规划时,要优先安排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清理迹地的更新补植和疫点皆伐迹地的更新造林,在防治过程中,需封山育林的也应一并列入计划统筹安排。
对未发生区要开展松林卫生伐,清除枯立木、衰弱木,提高松林的抗病性,结合低产林改造和林相结构调整,有计划地降低林间黑松比例,逐步将林相改造成混交林、复层林。今后,新营造的生态公益林要避免栽植大面积纯林,阔叶林的营造比例不能低于30%。
八、多渠道筹集松材线虫病防治资金,提高使用效率
松材线虫病防治需要较大的投入。防治经费实行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重点扶持,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筹集机制。省投入的重点用于支持工程治理项目的疫点拔除和重点地区的监测上,地方配套资金与省投入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1。今年省里还将拿出部分经费试行以奖代补。对工程治理项目,要实行公开招标。各地要加强对防治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经费管理制度、跟踪检查制度和专项审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使有限的防治经费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对挪用专项经费的要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