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刘淇市长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报告的通知

  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新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发挥优势,趋利避害,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高水平上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首都对外开放格局,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相互促进。
  (一)积极适应世贸组织规则要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各个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入研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根据规则要求清理和调整有关政策法规,按照我国的对外承诺,对我市农业、工业、服务业分门别类地制定对策措施,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运用多边框架下能够享受的制度与政策,调整政府促进投资、贸易的方式,构筑有效的产业保护体系和经济安全体系。加快投资、审批等市场准入方面的制度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增加透明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基本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机制。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体系,显著提高出口产品的环境质量水平,改善竞争条件。加强对国际市场动态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性和应变能力。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开放领域,加快推进商业、贸易、旅游、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卫生、中介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把利用外资与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和水平,争取“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比“九五”时期有更大增加。加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以中关村开发、商务中心区建设和申办奥运会为契机,以大项目为载体,积极引导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城市危旧房改造等领域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充分发挥首都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再投资,积极吸引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和高技术公司,在京建立地区性总部和研发机构,开办投资性公司和参与创业投资。适应跨国投资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用特许经营、投资基金、证券投资、BOT、收购兼并等多种中长期投资方式。积极争取国外政府、金融机构贷款,加强对国外贷款的全口径管理,控制外债规模,保持合理外债结构,防范外债风险。
  (三)主动参与全球化竞争
  着眼于全球市场,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发港澳、北美、日本和欧盟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南美、非洲、东欧等新兴市场,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十五”期间市属企业累计出口达到230亿美元。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结构,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提高外贸出口的效益和水平。加快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建设,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名牌出口产品和外贸企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旅游、教育、金融、保险、通讯、会计、法律等领域的贸易规模,积极探索发展技术、智力、信息等各类专业对外服务。改善进口结构,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术、关键设备和资源性产品进口。进一步加强首都机场、朝阳、丰台等口岸建设,完善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为配套,陆港与海港直通式的口岸体系。建立健全外贸支撑服务体系,大力推行无纸贸易等新的贸易方式,提高贸易效率。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开展跨国经营,建立营销网络,带动成熟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向海外转移,获取发展经济所需的战略性资源。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境外企业同本市企业联合对外投资。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同友好城市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密切与世界各国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办好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为重点,显著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加大对首都形象的宣传力度,提高北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强与国内地区合作
  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首都功能,服务全国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繁荣,增强北京在全国的辐射力。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继续做好本市与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扩大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环境保护项目的合作以及教育、文化、文物等领域的交流。根据本市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与西部地区在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北京科技、旅游、人才等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本市和西部地区的资产重组、产业优化升级。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在西部地区发展配套产业,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参与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北京的教育优势,通过联合办学等多种途径,为西部地区加快培养各类实用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支援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医疗条件。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开发合作,带动首都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力求在战略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区域市场开拓、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发挥首都科技、教育、智力优势,加快开发中关村科技园区,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高水平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大举措。要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知识经济加速发展,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
  (一)开发中关村科技园区
  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市场经济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辐射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高素质创新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加快园区功能开发。着重培育园区的商贸、研发、中试、孵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基地功能。加快中心区建设,基本完成中关村西区开发和东区科学城的改造,推进软件园、生命科学园以及清华、北大等大学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扩工程、永丰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发挥各园区优势,合理分工,培育各具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名牌产品。海淀园要着重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和商务商贸功能。丰台园要依托在军工、航天、机械等领域的科技资源优势,形成以光机电一体化、环保设备、航天技术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昌平园主要以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为重点,同时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电子城科技园(包括空港工业区)要发展成为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亦庄科技园要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积极推进各园区内传统工业企业的搬迁调整。
  建设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引导各方面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园区发展需要。建立便利的对外交通体系,加强各园区间的交通联系。建设园区路网,实现内部交通快捷。改造、建设中关村地区给排水、天然气、电力、供热和污水处理系统,全面改善园区市政配套设施,基本满足重大项目建设配套需要。把园区的能源和水资源供给纳入规划市区范围统筹安排,并严格制定标准,推广节能和节水技术,建设节能和节水园区。
  完成中关村宽带多媒体信息网工程,建设数字中关村、数字图书馆群、中关村电子商厦、信息化社区、远程高技术教育、网络协同研究平台等六项应用工程,建成园区管理、服务和商务等信息系统,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数字化园区。
  营造富有活力的创业服务环境。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创造高效率的政府服务环境。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评估、项目策划、成果鉴定、咨询等中介机构的建设,促进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市场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有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依法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加快为科技园区配套的居住区建设,利用区域内各种社区服务资源,搞好满足多层次消费需要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设施、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设施及其它服务设施建设。搞好园区内沿河、沿路两侧绿化,建设形成贯通园区的绿色网络;加强各功能区、产业基地和居住区内的大面积公共绿地建设,营造丰富多彩的绿色休闲场所和生态景观。积极防治各类污染,显著改善园区环境质量状况。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解决高校校园、功能区、居住区及主要道路周边的环境脏乱问题。
  (二)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
  以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和保障,更好地为全国发展服务。
  建立创新机制。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打破传统的部门、行业和条块分割,实现交流渗透和协同互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建开放的研究实体。建立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探索采取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培育风险投资主体,健全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机制。积极发展开放式基金,探索运用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筹集资金。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增强可持续创新能力。
  整合创新资源。促进中央在京科技机构与本市各单位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采取开放、合作、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利用中央在京科技机构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和推动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境外各类经济、科技组织在京创建研发机构。积极聘请高水平的国内外专家和留学人员,提高研发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北京企业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