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重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把长沙建设成为繁荣、开放、文明、秀美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四、“十五”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经济增长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投资率保持在30%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005年达到540亿元;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4%,直接利用外资20亿美元,年均增长29%;
——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11%以上,2005年达到60亿元。
社会发展指标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05年全市总人口62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46%以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20%;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指标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005年达到121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达到4100元;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O%,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
五、“十五”发展战略
东引西拓战略——吸收、学习东南沿海和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引资和开放的力度;加强与西部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全方位参与西部大开发,不断开拓西部市场。结构调整战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技术政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城乡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全面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发展水平。优势带动战略——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和优秀文化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把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先导战略——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城市提升战略——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建筑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结构。
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在保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优质稻。优质畜牧水产业、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到2O05年,主要农产品商品率(除粮食外)达90%左右,农产品优质率达80%左右。城区所辖乡(镇)退出水稻种植,重点发展奶牛、反季蔬菜、特种养殖、时令花卉和休闲观光等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长沙县重点建设茶叶、肉牛、玉米基地,望城县重点建设种猪、水产基地,浏阳市重点建设蔬菜、黑山羊、花卉苗木、烤烟基地,宁乡县重点建设优质稻、畜禽和饲料基地。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逐步实现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向基地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培植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搞好农副产品流通市场建设,鼓励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不断提高市场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