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长政发[2001]10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长沙市第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纲要》的总体的要求,做好本区、县(市)及单位、行业的专题计划,并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十五”期间(2001—2005年),长沙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将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将带动社会结构调整转型,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将带动和促进工业化,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将带动和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为实现“经济大发展、结构大调整、体制大变革、对外大开放、城市大变样、社会大进步”的宏伟跨越,根据国家关于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长沙率先发展战略,制定本《纲要》。
  一、“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我市着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有效需求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等困难,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九五”计划预期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五年累计2670亿元,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累计151.99亿元,年均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52.41亿元,年均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1183亿元,年均增长13.9%。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有1995年的14.2.:42.9 调整到 2000年的 11.6:40.7。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旅游业、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200亿元,水、电、路、房四大突出矛盾得到缓解。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有了新的进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66.7亿美元,利用外资12.61亿美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市提前三年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前四年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7%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2000年达79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2000年达3005元。
  二、“十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跨入新的世纪,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经济结构大调整以及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将强力推进市场化和工业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将和其它高新技术一起融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使传统产业发生革命性变化,这对拓宽长沙参与国际分工的空间,主动承接国际先进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点一线”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实现长沙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九五”和以前时期经济的发展,为长沙抓住这一机遇奠定了基础。目前,在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上,长沙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工业化中期,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在城乡经济发展格局上,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的起点,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体制环境上,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从而使长沙的产业发展正从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转向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整体升级;农村经济发展正从离土不离乡转向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正从开放搞活转向建立和明确经济规则。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也从体制、机制和观念上反映出多方面的不适应,将制约长沙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如:经济总量不大,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传统工业技改步伐不快,支柱产业规模较小,经济外向度不高,有效需求不足,要素市场发育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双重竞争和实现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因此,“十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我们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十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