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作为建设宽裕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农村群众文化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继续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探索整合乡镇文化站、广电站、基层党校、成人教育中心等的人力和设施资源,逐步成立综合性宣传文化教育中心,作为乡镇直属事业单位,确保有编制、有经费、有阵地。因乡镇合并闲置的文化站要用于文化服务,可作为乡镇综合宣传文化教育中心的分站,便于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继续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按照群众自愿、群众受益、有偿服务的原则,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确保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17.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和图书、艺术、信息、技术资料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艺术表演、举办展览、合作出版、版权贸易、互换广播电视节目、互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城市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龙头作用。重点办好国际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组织有影响的对外文化演出、展览,积极参加国际文化艺术比赛,扩大江苏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大力扶持文化产品出口,运用多种方式,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利用国外营销渠道,进入国外市场。积极为文化交流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五、繁荣精神产品生产
18.多出优秀作品。
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繁荣文艺创作。以全国一流为参照系,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江苏特色、能传之久远的精品名作。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在每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位居前列。在国家设立的各类文化重要奖项评选中,力争名列前茅。繁荣文学创作,使江苏文学走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前列。继续保持江苏民乐、美术、书法、戏剧、民族民间艺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艺术门类在全国的重要影响与地位。同时,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江苏独有的或最具优势的中国文化艺术名品和优势项目。影视、音乐、舞蹈等力求有新突破。深受群众喜爱的现代文化艺术门类,力求创出新优势。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整理出版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积累性图书。精心组织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扩大受众面,提高市场覆盖率,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19.完善多出优秀作品的工作机制。
尊重文化规律,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充分调动文化艺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创作生产环境。加强对重大作品和课题项目的规划与策划,突出重点,落实责任。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支持作家艺术家、理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增强开放意识,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优化艺术生产和科研要素组合,提高重点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能力和水平。有条件的社会科学研究院所可逐步推行项目基金制和课题招标制。建立重点作品生产的论证、投入、效益评估等运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制定申报、审核和质量效益测评制度,对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给予资助。注重提高省级文艺奖项、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质量,努力打造国内与国际名牌。
20.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研究,包括重点研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围绕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四个如何认识”等重大理论问题,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以及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把邓小平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制定规划、课题招标、成果评选等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导向作用,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展优势学科的同时,扶持急需学科的发展,促进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建设,鼓励跨学科综合研究,形成具有江苏特点、完善合理的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形成若干在全国领先、有世界影响的优势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通过建立理论指导体系、形成组织网络等途径,加强社科普及工作。
21.加强文化发展理论建设。
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理论创新。集中党政管理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高校、社科、文艺团体的研究力量,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准的文化理论研究队伍。“十五”期间,加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江苏文化发展史、文学艺术基础理论、文化经济理论、城市文化基础理论、江苏文化学术流派、江苏区域特色文化等理论和对策研究。确立江苏文化资源普查等一批重点研究课题,形成系列重大成果。要加强对全省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讨。建立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拓展理论与评论阵地。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和理论研讨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