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促进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加强民族地区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增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和充分发挥各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各类科技资源投向民族地区,帮助民族地区加快以良种为中心、以重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保持良种覆盖率在85%以上、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率在75%以上、入户率在85%以上。“十五”期间,实现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在三个自治县和十个民族乡广泛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八)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加速向小康目标迈进。在2000年基本实现脱贫目标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对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帮扶工作,巩固发展扶贫攻坚成果。以帮扶到户为主要方式,以产业化为目标,在资金、小额信贷、异地开发、推动科技进步、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到2005年,力争使民族地区基本解决温饱的32个乡镇基本实现小康。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结合我市民族地区实际,认真实施我市有关规划,促进全市民族地区稳定脱贫和致富奔小康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的完成。
(九)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带动乡镇经济发展。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自治县县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形成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化气息、非农业人口占相当比例的小城镇。同时,加快自治县乡镇和民族乡的集镇建设,用5—10年时间,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建一条文明路、建一个规范的集贸市场和文明村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目标,促进民族地区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和人口集中,带动第三产业、服务业乃至整个乡镇经济的发展。
(十)围绕新世纪之初发展战略目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育事业。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引导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新风尚。围绕“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的力度,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既有民族特点、又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到2005年,实现全市民族地区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增加投入,建设和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馆、站、室,使之更好地为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要将自治县、民族乡及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建设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给予特殊扶持,巩固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把民族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改善自治县、民族乡体育设施,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努力办好四年一届的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