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扬长避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稳粮调结构、提质增效益,以市场为导向,在“特”字上作文章,着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方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在“优”字上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在“名”字上搞创新,培育一批融民族、民俗、山水、田园、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景点。加快民族地区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以集贸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建设,疏通流通渠道,促进民族地区商贸业的繁荣。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开发项目、农产品深加工、市场建设、个体民营企业等,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根据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有计划地把一批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布局在民族地区,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得到实惠。从2001年起,国际援助组织和国际民间扶贫机构在我市开展的项目,要重点放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特色经济有较大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
(五)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围绕把昆明建设成为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生态城市的目标,教育和引导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既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强调发展,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搞好天然林保护,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恢复林草植被,搞好村镇、庭院的绿化美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投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民族地区山川更加秀美,促进民族地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
(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不懈地抓好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提高民族地区“两基”成果,使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接近全市平均水平99.72%。认真贯彻落实《昆明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六年规划(2000-2005)》,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在“十五”期间开办100所寄宿制小学(每年开办20所),每校招收寄宿制学生200名,每生每月由财政补助生活费15元。继续办好寄宿制、半寄宿制高小学校、民族中小学,对寄宿制、半寄宿制学生、民族中小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除按照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外,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适当提高。继续在市属中专和职业高中学校举办民族职高班,“十五”期间,每年完成招收100名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计划。创造条件,使民族地区新增劳动力尽可能地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把扫盲与传授农村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办好各级各类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市属大中专和中学高考、中考继续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到2005年,实现全市各少数民族在校生与其人口比例相适应。今后,全市的扶贫支教工作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进行。市、县(市)区建立贫困生教育基金,并争取社会捐助,解决好本地区少数民族贫困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市、县(市)区财政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安排一定资金建立高教助学金,重点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