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适时的技术改造,努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
华茂坚持把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按照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不间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努力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华茂在技术改造中具有四个特点。一是“项目务实”。坚持实行“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方针,从实际出发,不巨额负债,不贪大求洋。二是“程序规范”。所有的技改项目都是经过严格科学的决策程序,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确定方案。三是“重点突出”。坚持围绕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提高质量进行关键性的技术改造。为改低支、窄幅产品为高支、阔幅、高密产品,集中资金更新改造关键工序如细纱、浆纱、织布等设备,突破产品质量的卡脖子关口;为提高成纱条干质量,减少纱疵,在国产络筒机上加装电子清纱器,大大提高了后道工序产品的下机一等品率;为增强产品质量的检控能力,对检测仪器进行了多次更新,其中USTER型检测仪具有九十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长期的技术改造,使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棉纱一等一级品率平均为99.98%。四是“财务稳健”。华茂从“七五”到“八五”,每年技改投入保持在1100万元~2500万元之间,“九五”以来的技术改造投入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不断增长,企业坚持实行集中资金,分期分批改造原则,严格控制企业资产负债率,确保生产经营资金不受影响,使企业技术改造年年有投入,年年见效益。
四、坚持循序渐进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华茂把改革作为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源泉,力求从制度创新上促进企业提高质量和效益。在内部运营机制上,按照“小步跑、不停步”的原则,坚持改革不停步,从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符合自身特点出发,循序渐进,不搞轰轰烈烈的运动。从1985年开始,他们注重舆论宣传先行,思想工作到位,不断推进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保证每项改革稳步推进取得实效。在劳动用工上,1987年开展了优化劳动组合工作。通过重新设岗定员,实行工资总额承包,制定并实行多种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政策和措施。1989年用工全面超过部颁一档水平;1996年,华茂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企业内部正式建立起市场化、法制化的用工机制,实现了用工制度的市场化运作。通过开展优化劳动组合、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开展减员增效,提倡一人多岗,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用工成本的降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使岗位靠竞争、收入靠奉献的观念在企业内部深入人心,形成了强烈的氛围。目前,华茂吨纱用工和万米布用工均达全国同行业一流水平。在人事制度上,坚持“不唯文凭讲水平、不唯身份讲能力,不唯资历讲实绩”的原则,实行层层聘任,建立了每年一次对中层以上干部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的制度,根据评议和考核的结果决定他们的升降和褒贬。近年来,华茂很多管理岗位都实行了公开招聘,一批有胆有识、工作干练泼辣、成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使一些工作懈怠、成绩平平的管理人员在竞争的压力中,振作了精神、积极进取。在工资分配上,摒弃传统的平均主义的观念,从实行岗位计件工资、考工浮动升级、工资总额承包到推出与质量、产量、精神文明建设直接挂钩考核的分配模式,并逐步推行向管理倾斜、向科技倾斜的制度,在加大考核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上着力使劲。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员工收入都能做到逐月按考核结果进行发放,从而把经济杠杆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1998年,华茂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同时以其经营性资产出资,独家发起设立了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他们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的战略空间,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稳步发展主营业务,积极拓展高科技等其它领域,逐步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框架。2000年华茂股份每股收益为0.62元,比上年增长67.57%,在2000年末沪深两地1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名列第37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