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调整。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学校布局结构、教育体系结构。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相互贯通和协调发展,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置于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合并、合作等途径,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使全省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结构合理,资源供给适度平衡。通过推进多种形式的共建,进一步完善与在皖部属院校的共建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市政府共建省属、市属高校机制,推动高校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本着区域相邻、学科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对部分位居同一城市的高校进行调整合并。在“十五”期间,组建1-2所规模大、层次高、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形成8-10所多科型、支柱型万人大学。同时,加强培养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生物工程、电子通讯、医药等科类人才,加快培养加入WTO急需的法律、金融、贸易、工商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尽快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拓宽人才成长道路。建立起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职前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发展。
——四个突破。在素质教育、办学体制、师资队伍、教育手段四个方面有新的突破。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各类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改善师资队伍构成,建立有利于师资力量稳定和提高的用人机制,形成一支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教书育人专业队伍。要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通过加快教育信息进程,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等现代化。
四、实现“十五”发展目标的措施
(一)深化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教育体系。
——办学体制改革向形成多种所有制格局方向深化。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调动国内外、省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解决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中、高等教育。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促进非义务教育市场的发育,为发展民办教育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都可以大胆试验。在继续办好“国有政办”学校的同时,非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可以通过整体改制,注入社会资金,实行国有民办;可以由社会各方面筹资,以股份形式合作办学,实行公有民办;也可以由个人出资,实行民有民办;鼓励和支持普通高等学校与社会力量共办二级学院。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与效率。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要真正作为办学的主体进入市场,实际拥有办学的自主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教育发展活力和效率的关键所在。改革现行教育管理方式,坚持按市场规则理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政府管理的关系,使学校在执行党和政府的办学方针的前提下,拥有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人员安排、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经费安排等办学自主权,在提供人才数量和质量中获取声誉、地位和经济效益,激发起应有的活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