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的区位与环境优势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的重要区段,东距长江入海口约300公里,西靠皖南丘陵,北接江淮平原,南临太湖水网地区。处在沿海开放地带和长江流域的交汇部,是我国国土规划中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境内绵延宁镇山脉西段,低山丘陵占全市面积64.5%。水资源丰富,水网纵横,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1.8%。长江横贯东西,南京段长约94公里;城内主要水域有内秦淮河、金川河和玄武湖。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明显,降水丰沛,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其山、水、城、林独特的地理风貌和钟灵硫秀的自然景色,凸现出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
南京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省会,是江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公元229年东吴建都始,南京曾十次成为京都,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现辖11区4县,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1544.89万人。其中城区6个区总面积200.44平方公里,人口198.75万人。2001年江宁县撤县改区,使南京主城面积达到2549.35平方公里,人口增至356.06万,南京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新格局的框架拉开和形成。
(二)经济基础与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优势基本形成。“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全省1个百分点。2000年GDP达到1020亿元,人均GDP达1.85万元(约2230美元),比1980年翻三番,财政收入达164.6亿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本实现一产主导型向二、三产业并举推动型的结构转变。 2000年,全市三类产业结构比例为5.3:48.4:46.3,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比重上升,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压缩,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南京在全国宏观生产力布局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已形成以电子通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为主导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223家,居全国第五位,电子、石化、汽车工业生产规模与综合实力均居全国前列。
(三)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九五”期间,城市建设得到空前的发展,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能力已从滞后阶段进入基本适应阶段,城市功能初步实现了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中心城市的战略性转换。市政府加强了道路、绿化、小区出新、市民广场、煤制气等方面的环境建设,为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显著的功能作用。全市新建、改造主要交通干道70多条,市区已形成“经五纬八”的城市道路新框架和由隧道。高架等组织成的立体型交通和快速通道,加上对交通秩序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阻塞的状况,同时也为减轻机动车怠速状态下的尾气排放提供了条件。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全市近几年新增绿地1230公顷,建成了鼓楼、新街口、汉中门、中山门等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和太平北路、光华门等10多处风格迥异的小游园。相继建成开放了红山森林动物园、花卉公园、月牙湖公园、白马公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园林景区。目前,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达38%,覆盖率达41%,列全国前茅。这些绿化工程不仅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场所,同时为调节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发挥显著的功能作用。
城市燃气供应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建50万立方米油制气工程和储气柜,城市居民燃气气化率已接近100%,工业用气量成倍增长。建成和完善了水阁、轿子山、天井洼等3个大型垃圾处理场和26座垃圾中转站,城市垃圾处理率接近100%。6个城区全部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达标区的省级考核,这些环境基础设施成为改善省会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条件。2000年,江总书记、朱总理分别两度来宁,对南京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