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课程改革相适应从2002年起,各市州应确定课程改革实验县市区,切实抓好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切实抓好教师培训。各地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全员培训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接受一次培训,以促进教师建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提高教师素质。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艺术活动。增加体育课时并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开展经常性小型多样的学生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顽强意志。加强传染病预防工作和学校饮食卫生管理,防止传染病流行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制定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艺术课程,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工作,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
落实教材编写核准、审查管理制度。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试行出版发行公开竞标的办法,确保教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执行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提高教材质量,降低教材成本和价格。
25、按照全面规划、分类起步、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实施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工程,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6、大力加强教研教改。建立健全教研教改机制抓好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规划,积极推广教研成果。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大力倡导因材施教。加快教育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容量、质量和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最大限度地利用开发校内校外教育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按照改革、实验、示范、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要求,继续推进省级重点普通高级中学建设。“十五”期间,努力建设100所省级重点普通高级中学,并办成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抓好综合高中试点工作。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推广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
27、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小学不举行任何统考,小学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留级制度。小学毕业生升初中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和完善初中、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建立中学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积极实施高考报名社会化。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2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各地必须经常在教师中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爱岗敬业教育、为人师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实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凡职业道德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教师资格证,学校不得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