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加速城镇产业升级。加快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1.郑州市要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新区建设为重点,发展教育、金融、信息、房地产、物流、会展、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分区,集中抓好高校园区、中心商务区、文化体育服务区的开发建设。“十五”末,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郑东新区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15、12.5、10平方公里。加强城市各组团、各功能区间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等连接系统的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提升改造商业、仓储、旅店、生活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商贸城。通过产业升级带动各类要素市场的发展,增强郑州市作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
2.各省辖市和25个城镇化重点县(市)要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壮大城市经济规模与实力。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培育形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业品牌,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办好现有开发区,充分利用其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和创新能力,增强对资金、人才、技术的凝聚力,把开发区建成高水平的产业区,推进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
3.适应城市规模扩大的客观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大力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息、社区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创新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城市功能,增加就业容量。大力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加快城市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网络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现代文明程度。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及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十五”期间,要建设一批重大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使我省城镇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有较大改观。5年内,全省城镇新增田供水能力约40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200万吨、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约250万吨、城市道路约2000公里。
1.加快路网建设,提高城镇路网密度。搞好大中城市环城路建设,建设郑州环城快速路及郑州、洛阳绕城高速路。改善城际间交通状况,建设许昌—平顶山—南阳高速公路,郑州—少林寺、洛阳—济源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形成各城市间、城市与旅游景区间的快速便捷通道。大中城市要规划并逐步建设城市快速通道,提高城市进出通达能力。2005年,实现郑州市到各省辖市通达高速公路;郑州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其他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8.6平方米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