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注重发挥妇联组织培养选拔女干部、代表妇女参政议政的重要基地和渠道作用。
6.重视培养、扶助妇女中的先进人物。在评比表彰劳动模范、各类先进中的女性比例逐年提高。
7.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提高女性参与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比例,提高职工代表大会中的女性比例。 (三)提高妇女科技文化素质
主要目标:
1.提高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适龄女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女性普及高中教育。
2.加强女性职业教育,推动女性终身教育。
3.提高妇女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4.加强农村妇女文化科技培训。
具体目标:
1.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城镇、农村女性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2年、9年以上。
2.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逐步普及女性高中教育。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3%以内,基本杜绝女童失学;初中女生入学率达95%左右,升学率达90%以上;高中女生毕业率达95%以上。
3.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研究生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18~21周岁女性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2005年达30%左右。
4.中高级女科技人员比例达38%以上。
5.提高城乡妇女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率和妇女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获得各类技术等级职称、证书或资格证书的女性比例逐年上升。
6.加强女性文化出版和宣传教育,到2005年出版妇女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精品1-2个以上。
7.市、县(市)主要传媒设置女性宣传栏目或专题节目。
策略措施:
1.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依法保护妇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禁止性别歧视,创造有利于妇女接受教育的社会环境。
2.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资助政策,继续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社会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女学生完成学业,提高贫困地区女童受教育水平;保证流动人口中的女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失、辍学女童继续接受基础教育。
3.完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及培训制度,大力发展各级、各类适合女性特点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训。
城市新增女性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农村中学课题改革中增加有关农业技术教育内容,使农村女童教育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妇女自身发展有机结合。
4.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方法中充分体现性别意识;在大学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课程;把性别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课程。
5.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女科技人员的作用,市有关部门每3年联合组织一次妇女科技成果评比和展览,培养造就一批女性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中青年女性科技人才队伍。
6.在妇女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普遍提高妇女群众对科技知识的关注率和知晓率。重点加强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和实用技术、营销知识的培训,引导妇女科技致富,自主创业。
7.加强对流动人口中妇女及女童教育,把流动妇女儿童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和管理之中。发展残疾妇女的职业教育和适宜技术培训,增加残疾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增强其生存发展能力。 (四)加强妇女卫生保健
主要目标:
1.构建妇幼卫生现代化全程管理网络和服务体系。
2.育龄妇女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
3.建立和完善妇女健康社会保障体系。
4.提高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水平。
具体目标:
1.妇女平均预期寿命为78岁,妇女健康预期寿命在原来基础上提高3岁。
2.婚前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普及率达98%以上;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和婚前保健知识普及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城市达100%,农村达到90%;婚前保健知识普及率达98%以上。
3.提高孕产妇保健管理水平。全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99%。城市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达到100%和97%以上。
4.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到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10万。
5.全市农村妇幼保健保偿覆盖率到2005年达90%,并逐步实施社区妇幼保健保偿制。
6.提高妇女病普查率,城镇、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率分别达85%、75%以上。
7.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生殖保健知识的普及率、避孕节育措施有效率达95%以上。
8.加强妇女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市、县(市)、区逐步开设妇女心理健康咨询门诊和治疗服务机构。
9.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改水受益率分别达到70%、97%。
策略措施:
1.实施妇幼卫生现代化工程,制定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全面提高妇幼保健机构和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的规范化程度和妇幼保健全程管理水平。
2.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中,确保对妇女卫生保健服务经费的投入,到2005年,市、县(市)、区用于18岁以上妇女卫生保健的专项经费不低于人均2元。
3.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和社区妇女保健保偿、妇女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妇女享受卫生保健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