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把调整产业结构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按比较优势促进我省地区经济发展;把污染防治、节能降耗、各类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逐步形成我省区域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
(六)坚持“限定范围、择优扶强、有所突破”的原则。要进一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按层次有步骤分类实施,以“质量、品种、效益和替代进口、扩大出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功夫找准有望成为名牌产品和潜在竞争优势明显的重点企业,采取资金集中、政策倾斜、生产要素聚集等综合措施,集中全省力量持续扶持,力争取得较大突破。
三、分产业基本任务、主要目标和扶持重点
(一)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改造、提升五大支柱产业、不断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新突破
1.以粮食、畜产品和果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
基本任务;以小麦、畜产品、果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围绕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大力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工程化食品技术和先进的保鲜、速冻、干燥及包装技术,初步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规模化、食品产业集约化、贸工农一体化;大力培育优质原料基地,带动农业与畜牧业产业化;实施名牌战略,培植具有标志性的名牌食品和竞争优势强的企业集团;注重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努力实现我省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化、工艺技术装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生产规模化、营销网络化、产品系列名牌化、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主要目标:“十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2005年达到800亿元,增加值达230亿元。形成粮食转化加工能力1800万吨,肉类加工量150万吨,奶类加工量25万吨。
重点发展产品: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重点开发生产优质小麦淀粉及淀粉糖系列产品、各种高等级专用面粉及谷朊粉、高品质麦胚制品、小麦和大豆的各种蛋白磷脂、寡糖、食用纤维等功能性食品、豆奶复合型系列制品,利用玉米开发谷物新型食品及变性淀粉产品;实现燃料乙醇、味精、多种氨基酸等产品的规模化、系列化生产;搞好肉类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低酯低盐低温高蛋白多风味肉制品等升级换代产品;大力发展苹果、板栗、猕猴桃、山楂、银杏等果品深加工系列产品;以逐步降低奶粉生产比例、适度增加液体奶产量为方向,积极发展史氏杀菌奶、酸奶、配方奶、保鲜奶、奶油、干酪和各类功能性奶粉以及为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脱脂奶粉等系列产品;鼓励发展高档烹调油、煎炸油、起酥油、沙拉油等油脂产品及精制产品;积极开发生产各类功能性营养保健食品、各类速冻食品、方便快餐及休闲食品、绿色食品和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产品,不断形成和扩大名牌优势,使我省食品工业进一步成为具有明显优势的支柱产业。
重点支持企业(集团):省定10户小麦加工转化“龙头”企业和30户重点企业,双汇集团、华英集团、邦杰集团、亚卫集团、科迪集团、巨尔公司、康达公司、三全公司、郑州油脂化学厂、正大公司、金星啤酒集团、汇通公司、华莱公司、三门峡湖滨果汁公司等。
重点项目;初步规划重点投资项目60个(详见附表),总投资84.8亿元。完成达产后,预计年增销售收入433亿元,利税54亿元。
2.以建设全国重要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
基本任务:以提升铝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精深加工、延长产品链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电解铝、氧化铝两大支撑产业,强力推广采用先进工艺装备,加大节能降耗、环境治理、综合利用力度;大力推进铝工业资产重组,走铝电煤一体化发展道路,促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实现综合与规模经济效益;加强铝钼矿产资源管理,制止“采富弃贫”、乱招乱采、浪费及破坏矿山资源,提高矿藏开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同时有选择性地扶持优势企业,发展铜、铅、锌、钨、钼、镁等重点产品,提高精深加工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