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追踪生物芯片、智能化设施、精准农业技术等农业高科技前沿,有选择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及时跟进和进行二次开发,缩短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
10、区域农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根据全省不同区域生态经济特点和农业发展方向,合理整合科技资源,开发农业科技的研究、中试、开发和引进,解决区域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不同农业区域重点扶持15-20个各具特色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示范户,重点开展成果引进、组装和应用转化,使其成为区域农业综合技术的成果转化基地和示范样板。培育和扶持一批区域性科技先导型农业企业,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加强科技扶贫工作,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制约因素,提供实用技术和相关服务,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能力。
开展区域农业发展战略与模式、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发展规划、区域农业发展重大项目规划与论证等宏观研究,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11、农业科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建设工作,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大幅度改善农业科技装备条件,增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加强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为农业应用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选择地进行农业高科技前沿动态跟踪,适时进行跨越。
重视和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搜集与保存、农业资源环境及气象灾害预警与监测、农业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等重要基础性工作。
加强重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完善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其中1-2个进入国家级重点建设序列。建设一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骨干,调动各种农业教育力量,加速造就一支由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人才和农民科技骨干组成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到“十五”末,全省重点造就100名省级学术带头人,1000名高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100名农业科技企业家,农村“绿色证书”持有人数达到60万人。
采取积极的人才政策和措施,改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知识陈旧问题。实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积极引进我省急需专业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对重点培养对象给予项目、经费和工作条件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早日脱颖而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要引入竞争机制。创造良好机制和政策环境,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