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林局《关于2002年
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的通知
(宁政办发[2001]151号)
各郊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农林局拟定的《关于2002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贯彻落实。
二00一年十二月七日
关于2002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近年来,郊县各地适应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粮经种植面积比已由四年前的68∶32调整到41∶59,种养产值比由59∶41调整到48∶52;特色规模生产基地再上台阶,江浦苗木、六合无公害蔬菜、高淳特种水产、栖霞奶牛等基本形成了区域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连片万亩以上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已经达到3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肉制品、乳制品、蜂制品等产业链基本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生产基地的衔接更加紧密,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开始崭露头角;农业结构调整投入机制有所创新,出现了一批外资、民资以及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的典型,提高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水平;农民收入得到显著增长,郊县绝大多数农民从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实惠,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6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60多元。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已经积累了初步的工作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工作基础。但是客观地说,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标准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名牌农产品不多,农业外向度仍然不高。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和我省粮棉购销体制改革等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把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向深入,就明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2002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粮食放开和加入WTO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继续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具有南京特色、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都市型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多元化投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提升我市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