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
“十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1]9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市计委、市规划委、市文物局制订的《北京市“十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北京市“十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概况
  北京始建于3000多年前,先后有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故宫、长城、北京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的北京平原,五、六十万年前开始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北京建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当时,北京地区为燕国和蓟国的封地。燕灭蓟后,定都蓟城(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蓟城成为北京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从秦汉至隋唐、五代,蓟城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镇和交通要冲。公元938年,辽在蓟城(时称幽州城)的基础上,建南京城并将其定为陪都。金灭辽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于此,改称中都。金中都城是北京向全国性政治中心过渡的重要标志。蒙古汗国在中都城东北郊营建新都城——大都,后大都成为元代的都城。明代的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形成,皇城居中,以城市中轴线贯穿南北,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五坛八庙星布城周,严整有序。清北京城基本延续了明北京城的格局,同时建造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景区,营建了“三山五园”等离宫建筑群。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特点和主要遗存。
  1.城市传统风貌特点。以故宫为中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绵延7.8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形成严谨、对称的城市格局。平直齐整的棋盘式街道网和楼、坛、庙、亭、塔构成丰富的街道对景。绿树掩映下的大片青灰色平房四合院,绿阴碧水,烘托出红墙黄瓦的皇宫,形成统一协调而重点突出的城市色彩。以平房四合院群为依托,以景山万春亭、钟鼓楼、正阳门、永定门城楼等建筑为控制点,形成起伏有致的城市轮廓线和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六海园林水系和长河、通惠河等旧城外河流构成了与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