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年基本解决温饱、两年巩固、三年发展”的目标,两省市以“治贫先治愚”和强化造血功能项目建设两手抓为宗旨,通过建温饱试点村、种养殖基地、培训中心、科技中心、安居工程和推行小额信贷等方式,帮助农户提高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云南尤其是思茅、文山、红河三个重点帮扶地州的扶贫攻坚进程。上海在云南无偿投入帮扶资金2.8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956项,其中,援建温饱试点村401个,并结合当地实际,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即在每个试点村建设一所希望村校、一所“白玉兰”卫生室、一个种养殖项目、一座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站、一个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项目,使三地州40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同时改善了128万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在两省市的共同努力下,思茅、文山、红河三地州在“九五”期间共有150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
3.推动了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互补
两省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围绕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共同在滇投入资金22亿元,实施了生物医药、烟草、旅游、环保等各类经济协作项目共368项。云南在上海投资超过12亿元。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合作,既优化了各自的产业结构,又推动了两地产业的发展,超额完成了计划目标。
4.两省市社会事业合作成效显著
两省市社会合作项目180多项,合作培训各类人员3.5万人次,上海选派44名干部到云南挂职、选派92名青年志愿者参加赴滇接力活动和60名支教教师赴滇工作,云南选派50名县处级干部赴上海挂职学习,近千名干部赴上海接受培训,向上海输出劳务5000多人次。上海为文山因战致残人员安装假肢248例。上海市援建的2所师资培训基地、3个培训中心和3个科技中心如期建成,3个妇幼保健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特别是红河上海科技中心建设,开创了帮扶项目管理运行市场化的新机制,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上海市通过全社会动员组织开展援建“希望工程”、援建希望完小273所,一村一校教学点244个。开通了“白玉兰”远程教育网,双方的卫星电视落地互播。上海市每年开展扶贫济困捐助活动,共为云南省捐赠衣被6360万件,捐赠钱物折合人民币共1344万元。培养医疗卫生专业人员138人,输出新技术150项,援建白玉兰卫生所449个,提前完成卫生“双百”指标。
5.促进了上海科技成果向云南转化的进程
两省市共实施科技合作项目30多项,培训科技管理干部1500多人次。随着科技农业示范基础、云南省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灵长类动物实验研究、汽车用氧气传感器、熊胆粉提取牛磺去氧胆酸等一批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上海科技成果向云南产业转化的步伐,促进了两省市的科研合作,提高了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二)主要经验体会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是做好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协作的重要保证。高层领导互访、对口帮扶协作联席会议、各级工作责任制和项目跟踪反馈等制度的建立、帮扶协作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的形成等,对沟通信息、总结经验、审定计划、落实项目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推动了两省市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2.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是做好对口帮扶协作的有效方式。对口帮扶以思茅、文山、红河三地州为重点,经济、社会事业协作以昆明、玉溪、曲靖三个市为重点的做法,使帮扶协作和经济社会合作目标更具体,效果更明显。
3.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是长期合作的持久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两省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合作项目,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实践证明,只有结合两地发展规划,紧紧依托各自优势,双方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