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努力增加财政投入,实行重点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要随着财力的增加,调整支出结构,逐年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和补助等方式,用于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建制镇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编制规划和信息网络建设。要切实用好城市建设资金。
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科学完善省城城镇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
1、进一步优化省域城镇空间布局。加快皖江城镇带和皖中城镇群的发展,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加强对各城镇空间布局、区域资源配置利用、基础设施共建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协调,建立起以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省辖市为节点,城镇群为网络,各级城镇有序发展,组合有序、功能互补的“二线三片”省城城镇空间布局。
“二线”是皖江城镇带和京沪铁路城镇带。以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市为重点,以长江为纽带的皖江城镇带,是我省城镇化水平较高和最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以蚌埠、淮北、宿州、淮南、滁州等市为重点,以京沪铁路和合徐高速公路为依托的京沪铁路城镇带,是我省城镇化水平较高和较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
“三片”是皖中城镇群、皖西北城镇群和黄山旅游城镇群。以合肥市为中心,六安、巢湖市为次中心,以放射状铁路、高速公路为发展轴的皖中城镇群,是我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和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以阜阳、毫州市为重点,以众多铁路和高速公路为纽带的皖西北城镇群,是我省城镇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城镇群,是我省独具特色的旅游城镇群。
2、优先发展省会城市。加快合肥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强化省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逐步把合肥市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具有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省城中心城市。到2005年,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到2010年,达到250万人以上。
3、重点发展省辖市。蚌埠、芜湖要充分利用交通枢纽的优势,实现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聚集,扩大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工矿城市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城市现代服务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毫州、宿州、阜阳、滁州、六安、巢湖、宣城、池州、安庆、黄山等市,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到2010年,淮北、淮南、蚌埠、芜湖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阜阳、滁州、马鞍山、铜陵、安庆城市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毫州、宿州、六安、巢湖、宣城、池州、黄山城市人口在50—20万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