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继续抓好结构调整,全力推进产业联动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针对兰州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农业要以发展城郊型经济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以农民增收和培育开拓农村市场为重点,以推广农业科技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合理调整粮经种植比例和产品结构,使粮经比例由70∶30调整为68∶32。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商贸业四大支柱产业,重点抓好蔬菜、百合、农副产品加工、林果、瓜果、畜牧、花卉、观光休闲农业等八大产业基地建设,扶持壮大一批如维特尔、百信、宏伟、万和等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二要发挥兰州中心城市的作用,抓好秦王川万亩科技示范园、红古5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大力发展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带动城郊高效农业的发展;三要围绕优势产品,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蔬菜、林果、花卉、禽蛋和肉乳制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网络,为农产品销售和加工增值.为农户组织生产提供信息、价格和市场服务;四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培育和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各级供销社要把工作重心重新转向农村市场,通过推广新型商业业态,改变传统的流通组织形式,构造农村新的流通网络,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二)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加快工业企业改革,通过企业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集中抓好佛慈制药、黄河啤酒、燃气化工、兰运、塑料等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范化公司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使国有中小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其次,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今年要力争完成投入70亿元实施40项技改项目的任务,重点支持和抓好大乙烯工程、兰铝扩建、卷烟厂迁建等中央省属和佛慈再造、大通河干法水泥、天星稀土材料、雪顿乳业等市属技改项目,努力提高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医药、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三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继续加大对佛慈中成药、奇正藏药、威信福康片、黄河啤酒、甘草水泥、百合、奶制品等优势产品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第四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优势产业,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组织实施好“四个10工程”,即落地10个项目,促成10个项目,培育10个小巨人企业,争创10个知名品牌,尽快使天星稀土、永新柱塞泵、亚盛滴灌、凌云纳米材料等一批项目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力争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第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放宽政策.放活机制,积极引导,强化服务,重点培育一批销售额、产值、利税大户和民营高科技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帮助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要针对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层次、消费领域的变化趋势,大力发展假日经济、会展经济、房地产、租赁拍卖、健身娱乐及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教育产业,不断满足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提供的消费领域和市场空间,努力扩大教育消费;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开发旅游资源的力度,积极开展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达标活动。继续按照省政府把我省建成旅游大省的战略要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资源,开拓兰州——敦煌丝路风情旅游线、兰州——天水文物古迹旅游线、兰州——夏河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旅游线。加快兰州地区的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什川等特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抓好百里黄河风情线和金城关文化风情区、碑林骑楼、“龙源”雕塑园、黄河近水台、黄河音乐喷泉、夏园健身广场、体育公园、文溯阁、皋兰文庙等12个主要景点建设,加大全市18个重点旅游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展旅游开发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业的开发。要针对旅游黄金周和旅游旺季,在全国性各类媒体对甘肃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宣传,组织开展和推介黄金旅游线和市内一、二日游项目,努力发展假日旅游、观光旅游、考察旅游、购物旅游等多层次的旅游形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